图1 健康中国新质项目发布会新闻图片
2024年12月20日,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养健康促进分会举办的健康中国新质项目发布会,广东省纪工委原书记王爱群老先生在会上致辞,分会中医心理推广项目团队的张坤波博士做了中医心理治疗的泛智慧专题分享。会后,团队与王爱群老先生有一个非常热烈的交流。王老对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心理师岗位能力认证培训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及治疗方法》一书定位“学习中医心理适宜技术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定位高度赞赏,还表示要促成该书的国际版出版发行。
中医离不开四诊:望、闻、问、切,按笔者对中医心理的分析与思考,四诊既是服务中医辨证,更是体现人文心理关怀,是一个系统的通心过程,望是心理观察,闻是心理觉察,问得心理共鸣、切(脉)得心理同频。尤其是问,是实现咨访双方关系达到契合,而实现能使来访者安静下来与医生的同频心理状态。中医问是心理学既是百姓之学,也是中医或心理专业之学。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中医的源头在民间,从民间数千年的治病经验中逐渐积累起来,也是经过历代中医大家们深入研学而为成。中医思维是一种从简到繁,由繁化简的一个双向过程。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发展需要借鉴中医心理思维的由繁化简,走适宜技术化之路,从而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掌握一般心理咨询技术而应用于家庭心理保健。发生心理障碍时,通常都会有心里堵得慌的感受。从中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心主神明,心是司令部,心在哪里,哪里就舒服;心不在哪里,哪里就不舒服。如果没有一处不舒服,说明心是通的,否则就是不通。知名心理学家许金声老师还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通心疗法。从本土化心理学的立场上来说,解决心理障碍是围绕着问来展开的。当我们心里堵得慌,除了要问哪里不舒服,必然还会问其程度、可能原因、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没有还要问想不想解决、知道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说,问是来访者在诉说之后的自觉与不自觉选择,而咨询师要想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也少不了要问。心理咨询中的各种问可以定义为询问。询问既是咨访问双方向对方的共情与深入细致的倾听,也是共同寻求对于所解决问题的一种系统性访谈评估。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询问更是意图引领来访者自己去领悟。心理咨询的正确有效的询问方式包括咨访问双方的相互提问、相互追问和相互质问。而咨询中应当避免的询问方式是诘问与责问。提问是提出问题来问,心理咨询有主动的来访与被动的来访,主动的来访来访者会有许多问题会提出来,然后靠心理咨询师逐一回答而展开;被动的来访者多是陪同来访者的亲朋好友来提出诉求,此是的提问可能是咨询师对来访者及其陪同来访的人展开有关的提问。追问是为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其目的为了获得更加详细与系统的信息,是在先前的提问基础上不断深入的提问。追问是透过情绪与行为表象而试图获得心理事实真相。
质问是依据事实加以询问,以正其是非。而与质问相对的是寻问,即对于那些非事实性的疑问,可以用探索性的寻问技巧来进行深入了解,以求得接近于心理事实的真相。
问(wèn)字的繁体“問”由“門”与“口”结合而成。基本字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也有表示对人关切、审查和干预等涵义,如慰问、审问和过问等词汇反映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意思。“问”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问”字由“门”和“口”两个部分组成,形象地描绘了门外有人询问,门内有人回应的场景。其本义为讯问、询问,这一基本义项从古至今一直沿用至今1。此外,“问”字在金文、战国文字中与此基本相同,小篆中的“问”字字形整齐化,隶变后的字形变化不大,楷书中写作“问”。综合来看,“问”字的起源与古代人们的交流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字形的设计,生动地体现了询问和回答的过程。凭良知而行,有问有不问。清代刘开散文家、诗人有一篇著名的《问说》,认为问与学相辅而行,并指出:“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该文还描述了问的三种状态及问者的心理。当别人的德才与情义高于自己时,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1)虚心问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2)从不问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学习有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几乎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3)不愿问人。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4)不敢问人。不能勇敢,又爱面子,自己不知道而又羞于问人。以上四种问人,只有第一种是健康的状态。后面三种各有不健康的一面。
北京语言大学的谢小庆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社会,人需要训练与发展审辨式思维能力(详见其《审辨式思维》一书)。作者认为,保护创造力的要诀在于不懈追问、双向质疑和凭证据说话。互问质疑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相的实践。笔者于2007年1月23日曾在凤凰博客首发《问中人生》一文,运用汉字心理学的拆字技术对“问”字的审辨式哲理进行了一些解读:“问”字“门”和“口”,学问在里头,一出门就开口,问字随身走,知识之“门”“口”来敲,日后方能显身手。 “问”字“门”中“口”,把嘴藏在门里头,“快快的听啊,慢慢地说”,“一语惊人”来自思考后。 “问”字“门”边“口”,学问就在家门口,不要小瞧身边事,启迪智慧样样有。 “问”字“门”下“口”,在人屋檐下,学会低下头,谦虚好学莫傲慢,低三下四并不羞。 “问”字“口”托“门”,湖似“口”来海似“门”,学问莫自以为过人,“口”中的学问只是门中窗,永远要再问问他人。 “问”字“门”上开窗“口”,猫眼先辨敌与友,知识也有好与坏,求知之门须防鸡狗。 学“问”藏在“门”“口”中,轻易不要显露,若惹小人生忌妒,学问难成好气候。成语说得好,“好问则裕”。自古学问之道,是学即继以问,问且先于学。
中医心理爱好者们,当然是从问学开始,到实践学问始终。培训课程:中医心理师+心理治疗师+医务社工师+医院(心理)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