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多年来似乎是高大上的东西,好像是富人和白领的专利,下里巴人与此无缘。而多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具有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缺乏的特点。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686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心理支持的作用,在各项精神疾病治疗指南也明确指出,患者康复期应当给予心理治疗,对防止患者再次复发作用不容忽视。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物质和酒依赖及滥用等患者是否可以享有心理治疗的权益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精神疾病患者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治疗特点给予介绍。


640[1].jpg

1、为什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心理治疗?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心理治疗的内涵:心理治疗是借助心理学和医学理论和技术,使其异常的认知思维、情感和行为得到纠正和恢复,并使其人格得到合理的发展。患者有权享有心理治疗的权益。那么是否只有白领阶层的人才有心理治疗的需求,或者只有轻的心理问题才能给予心理治疗呢? 当然不能以偏概全,心理治疗在所有精神心理疾患层面都可施展其魅力。


就重性疾病而言,一样的也存在心理社会的发病诱因,在治疗后期一样也面临着耻感、受歧视、婚姻受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职业技能缺乏等心理社会问题,更加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关爱,而且这种心理治疗和帮助需要更长的时间,对其真正的康复任重道远。


640[1]1111.jpg


举例来说,小霞(化名)是一名多次复发住院的年轻女性,诊断为双相障碍,住院后,我们首先召集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师和护士一起讨论,为什么她短短几年内多次复发住院? 调查发现,小霞存在显著的心理不良事件,如丈夫的虐待、直至即将离婚,整个家庭系统支持不够,家人甚至不理解她的疾病,认为是在装,甚至儿子也远离妈妈,单位也不愿让她回去,社区也躲避她,视之为怪人家人觉得小霞是他们的耻辱,在这种情况下,小霞得不到任何心理和现实的支持帮助,自暴自弃,放弃服药和随访,加之最近离婚的心理应激,情绪波动明显,甚至一度轻生。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复发和治疗依从性差的心理应激因素,却被家属甚至医师忽略了,出院后更是缺乏后续的心理支持和随访,对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充足。我们针对小霞的情况,治疗小组明确治疗路径,对家属和患者分别给予持续的心理治疗,同时积极联系妇联和社区,提供有效的帮助,保障了小霞最终康复出院,并一直能坚持随访而且找到了工作。


这些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以及职业技能、社会适应和人际能力的训练是心理治疗的重点,是患者综合康复的积极保障。

2、什么时候给予心理治疗?
有的家属在患者急性期,非常着急,马上要求医师开展心理治疗,恨不能次日病情就好转。家属心情可以理解,但心理治疗也非一概而论,也是有选择性和时限性的。在疾病早期,主要针对一些个性偏移人际关系问题、适应障碍、学业和工作能力等给予心理治疗,对一些早期出现的精神病症状如猜疑、牵连观念等也可以通过某种心理治疗得到缓解,在急性期和严重期,一般不主张也没有意义进行心理治疗,大多在稳定期或康复阶段,针对特异性问题开展心理治疗,更有针对性和临床意义。如患者稳定后的耻感问题、人际退缩、适应不良等问题是心理治疗靶目标,通过数周的个体或小组治疗,很有成效,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踏上社会和工作提供保障。



3、何种心理治疗有效?
目前国内外心理治疗流派纷杂,多达上百种,临床经常使用的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是比较有效的和值得推荐的心理治疗模式,但这些治疗也有其缺陷,对于思维认知和情绪缓解较为有效,但对于感知和情绪自我觉察、社会适应、人际互动以及认知改建等综合模式的改善,似乎都乏善可陈,存在不足。笔者在美国接触到这种社会认知与互动整合心理治疗模式是目前美国乃至国际上比较推崇和有效的小组心理治疗模式,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院校和临床医学中心广泛应用,中远期效果斐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强迫症、酒精和物质滥用、儿童行为和情绪障碍、癌症患者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幸运的是,我们的治疗团队在2016年初就已经开展了这项综合治疗模式,目前的研究结果和临床效果不错,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积极推广和开展这项心理治疗新模式的信心,衷心希望能够造福患者和家属。


图片
END

(图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