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演讲整理,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每年都在北大新年论坛上做主题演讲,今年的演讲题目我斟酌了很久。为什么呢?因为最近在峰火文创大会上,我邀请了一个以前我们北大文产班的学生来演讲,他的公司以前是做音响设备的,现在已经成为创意内容的领军企业之一。他告诉我:“陈老师,我们现在特别缺综合型人才,现在我找一个能帮我独立运作项目的人,年薪至少都是一百万。”

 人才必须要跨界,要懂土地规划,懂内容,懂公关,懂技术,因为做的都是高科技体验的内容,还要懂得资本运作。为什么懂得资本运作呢?因为一个项目里面,每一个部分都有资本运作,有融资,有投资,有抵押贷款,有各种各样的资产证券化。

 也就是说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现有的人才多数都是单一的人才,没办法做现代文化产业所需要的整合运营,所以我今天起的题目叫“文化产业人才升级”。我将结合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来阐释“人才升级”。

 1.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商人、艺术家

 

 我讲的内容可能和大家平时想的不一样,稍微复杂一点。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讲“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座各位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当老板。当老板的人,有的对未来充满期待,有的对未来充满忧心,两类人谁适合当老板?当然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人。你如果不对未来充满期待,就不要创办公司。比如说你招了很多人,不把它当做机会而当做负担。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适合当企业家还是适合当经理人。

 

 第二个要考虑清楚的问题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现在很多公司在做对赌,对赌的成功率有多高呢?不知道。这取决于你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如果你是职业经理人,对赌的成功率很高;如果你是企业家,对赌的成功率极低。

 

 为什么极低呢?企业家不会算帐,往往不会按照计划去行事,企业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赚到多少钱,企业家能做事情,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到什么程度,他把计划、融资等等这些都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做,所以企业家不能对赌,对赌成功的都是职业经理人(你可以请职业经理人帮忙打理公司)。大家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你适合做什么,你适合做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

 

我们接下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企业家、商人、艺术家和职业经理人,这些人有什么区别?我自己到底适合扮演哪一个角色?大家知道这些角色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比如说艺术家和职业经理人,或者艺术家和技术人员产生冲突。乔布斯在收购皮克斯动画之后才认为艺术和技术之间需要相互借鉴,借鉴什么呢?艺术家需要接受理性的训练,而技术人员要懂得更多的创意。

 

 这里,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角度的问题,企业家和商人有什么区别?

 

 我举个例子,企业家种植树木,商人买卖木材。在座从事文化产业的各位,你适合种木材还是买卖木材?中国从事文化产业的,很少有企业家,因为种树相当于开发可持续IP,买卖木材相当于购买他人的IP,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中国的电影公司,几乎每年都靠当年收入解决当年的财务问题,而迪士尼电影则每年有60%70%收入来自于往年的收入,也就是说迪士尼所有的收入都是持续的,而我们收入却非如此。

 

 同样是出售手机,苹果公司和其他公司的手机在商业模式上有什么区别?其他手机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是一次性收入的,手机出售后就不会再有经济效益,而苹果公司呢?在出售手机后,所有用户只要在其App Store下载内容,它就能获得30%的分成,也即它的商业模式是持续性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作为企业家,需要拥有持续性思维,需要有耐心,需要面向未来;否则,你就是一个商人。那我到底是企业家还是商人,需要我们自己考虑清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进一步来具体探讨企业家的思维特征。直觉、创新、激情、个性、洞察力,这是企业家的特点,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非常接近,即直觉式的思维,他们往往知道大的方向,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实施,这就是直觉能力。然而艺术家和企业家有一个很大的差异,企业家有结果导向思维,而艺术家没有。

 

 所以如果艺术家要做企业家,必须拥有结果导向思维。以拍电影为例,艺术家拍的电影叫艺术电影,融合了自己的灵感,是拍给自己看的,不是拍给别人看的,而企业家拍的电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叫商业电影。艺术家“爱我所爱”,企业家“爱你所爱”(其实是要掏空你的口袋),艺术家和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此。

 

 结果导向是十分重要的思维特点。企业家具有双重思维,既有直觉型思维,也拥有结果导向思维,艺术家拥有直觉和激情,没有结果导向思维,这就产生了很大区别。如果你是艺术家,想做文化产业,那么你一定要记住,光靠创意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有结果导向的思维,这是很重要的方式。

 

 那么职业经理人的特点呢?职业经理人能把所有事情做得很具体,做详细的计划、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能够带团队,团队的人员越多越好,而企业家不善于带团队,为什么企业家都要找职业经理人?因为企业家超过若干个人就带不动,能干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带领千军万马,也就是说企业家能够“将将”,能够带领高级职业经理人,而高级经理人能够“将兵”,这是他们的区别。

 

 我们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分成两种类型的能力,一种叫领导力,一种叫管理力。

 

 管理力更注重细节,领导力更重视个人魅力;更进一步说,企业家更重视直觉,职业经理人更重视分析,所以职业经理人的思维是分析型的,但是也有特别天才的人,既拥有直觉型思维又拥有分析型思维,这种既是企业家又是职业经理人的,就是超级企业家。

 

 此外,职业经理人更关注当下,企业家更关注未来;企业家的主要任务是用人,职业经理人的主要任务是做事。他们的任务不一样,职责也不一样,所有的东西都不一样。企业家、高级经理人,艺术家、技术人员、专业人士,包括所谓跨界人士、专业的执行人士、商业模式的顾问,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我们的能力适合做什么呢?这些东西需要考虑。

 

 2.人才升级的缘由与角度

 

 现在我讲人才升级中思维方式的问题。

 

 我想问大家,在座各位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和你们成为领导的时候,你们的思维方式有没有什么区别?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是非常具体的,思考的也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功能性的问题,而你成为公司机构一把手的时候,你思考的一定是非常抽象的问题,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具体的。

 

 从具体的思维方式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怎么完成这个转变?谁能够帮你完成?没有人,只有自己能够完成。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当你成为公司一把手,你一定要把思维方式转变成得非常抽象。由此可以明白,为什么很多有才能的人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因为领导讲的都是抽象的问题,你马上把它变成具体的问题,变成功能性的问题,领导会觉得和你的思维不在一个层次,认为你没有高度。什么叫高度?高度就是处在云里雾里。所以大家要懂得和领导交谈,很多时候一定要谈抽象的问题,尽可能不要谈具体的问题。

 

 再比如,我在“峰火文创大会”上问大家怎么理解新媒体。你们有没有发现,中国有两类人做新媒体,一类是原来报业公司的人,一类是其他行业的人转行来做新媒体。新媒体是大家创新出来的东西,这两类人做新媒体有什么区别?传统报业的人做新媒体,全部都是做新闻发布,也就是新闻客户端或者新闻网站,只做这一件事,这和传统的报业有什么区别吗?没区别,就是做内容发布传播,只是原来是报纸,现在搬到了互联网上,对不对?可是现在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微信公众号叫“一条”,经营了四年多的时间,它通过公众号平台做电商,一年达到20多亿的营业额,估值6亿多美元。

 

 可以说,在实践中,我们的基本思路、产业思维、人才结构、人才思维、人才能力、政府政策等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整个产业只是简单的进化,其实已经进化到非常复杂和高端的阶段。

 

 我们一直把互联网当做新媒体,把新媒体当做传播的工具,其实新媒体最大的功能就是作为卖场。有很多人都说,广告现在已经没有红利了,新媒体公司已经没有发展机会了。

 

 我不这么认为,新媒体从广告盈利的红利期过去了,那么把它做成电商平台,像近几年才快速发展的“一条”那样,这才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我们各地政府的习惯还是停留在八十年代招商引资的模式,对不对?

 

 最近全国都在讨论动能转换,可是动能转换应该怎么进行呢?应该去研究最好的模式,比如说一个城市做出中国最顶尖的模式,大家再去学习借鉴。而现在我们不是这样的,划出一片所谓“动能转换实验区”的区域,然后再找企业来入驻,只看企业的实力和作为,这不是又回到八十年代了吗?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单一。

 

 最近听说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做“斜杠青年”。比如说我,作为哲学教授,研究文化产业、写小说、爱好手机摄影,也是股票分析师(其实我做股票分析是从1993年开始,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股票受各种因素影响太大,所以你们没有看到我研究的论文,其实不是我没有研究,而是我发表不了)。

 

 我把自己定位叫斜杠小青年。可以说多数领域需要跨界的技能和才能,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不能只是做一个领域专业知识的教育,我们要做斜杠理念的教育。总之,我们要做真正的跨界。我们现在没有真正的跨界,以现在很多人都在做的文化地产为例,既要做文化项目又要做地产,是非常跨界的,但是我们现在都是只做地产。

 

 第四个问题是未来导向。

 

 我今天讲的一个重点是,我们要面向未来。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没有时间给自己做一个提升。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不仅要有执行力,还要有洞察力。我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在做公众号,都是以文字为主,那么到了今年年底,公众号会不会变成以视频为主?两年后,又会是以什么为主?这都需要有未来导向的洞察力。

 

 最后,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不太具体,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讲综合人才,具体综合什么呢?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美国一个机构发布过一份报告,说十年之后,现有的65%的工作都会被取消。这是我们全国人民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大学生们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或者说工作几年后工作变没了。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对人才要求不具体,缺乏思考能力的培养。

 

 3.人才升级的相关角度

 

 接下来我做一点针对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思考。

 

 第一,要有需求导向的思维。

 

 比如说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比如说我们如何做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我建议在座各位看一下现在市场中最领先的实践,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校友代旭,比如梅洪,他们现在最新的创意设计是把传统的创意,加上现在的科技结合在一起,文化和科技融合,可以放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放在创意体验中心里,我把他们的项目称为“综合创意秀”。他们在“峰火文创大会”上做了成果展示,非常吸引人。

 

 第二,要避免出现“德不配位”的现象。

 

 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和思维方式有关。所谓“德不配位”,不仅仅是价值观,还包括能力,古人所说的“小材大用”也是德不配位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每上升一个台阶,思维、价值观和才能都要相应地提升。

 

 第三,所有行业的人都应当融入互联网。

 

 现在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是猫眼,全中国最大的旅游公司、餐饮公司、广告公司、技术公司基本上都是和互联网紧密融合的。很多人会问,那地产公司呢?

 

 其实目前地产公司面临转型的问题,正因为它脱离了互联网,所以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懂互联网,才能懂得把握互联网平台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商机。

 

 第四,社会责任的问题。

 

 你的企业越大,你的职位越高,你的社会责任感应当越强,因为大家把你当领头羊,代表未来的方向。现在哪一个公司会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头羊,这个我们都无法预知。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公司做领头羊,一定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个是大家必须注重的。

 

 第五,借鉴和创新的问题。

 

 创新还是模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了解到中西部很多省份,甚至是东部的省份都在挖掘传统文化,希望把历史文化名人变成文化产业,可是这不是文化产业的做法。美国的文化产业很厉害,也没有把华盛顿做出产业来。有的城市就想靠名人经济,结果不仅难以做到创新,甚至是会毁掉原有的文化基础。

 

 我建议,这个时候更好的办法是向文化产业先进的地方和企业借鉴学习。所以有些地方不要做“强迫性创新”。观念本来就很落后,又非要做最难的事情,是没法直接创新的,缺乏这种搞名人的人才,不如选择模仿。

 

 4.几个对策或建议

 

 既然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等等)的跨界已经变成新常态了,那么我们首先需要面向未来,做产业趋势的分析和人才趋势的探索。

 

 重点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一能多才”(一个技能和多个领域的见识或者才能)。

 

 首先,你的能力要能胜任你的主业,其次能不断提升其他方面(需要跨界领域)的能力。我希望我们研究文化产业的老师都能够懂得如何经营一家公司,懂得什么是资本运作,等等。不管成功与否,这能拓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说经营的才能,带领团队的才能,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技能和才能。

 

 第二,跨界的创新速度很快,业态变化也很快。比如学新闻传播,现在都变成新媒体,很多人不知道新媒体应该怎么做,很多人教新媒体,包括传播学院的新媒体,都是教怎么样用新媒体来做新闻,也就是新闻客户端,而互联网最大的特性——体验性、互动性、纪实性,这些都没有,这不是真正的新媒体。

 

 第三,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现在中国最赚钱的公司全部属于IT行业,文化产业也是“IT男赚文艺女青年的钱”。中国最大规模的收入是广告,广告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做好广告必须要建平台,建平台还需要大数据,接下来还会需要一系列新技术。

 

 以前我们常说“内容为王”,现在要加上平台,“平台+内容为王”,这个就是对原来的修正。而所谓“平台为王”也要修正,只做平台是不够的。

 

 我们2018年“峰火文创大会”的主题是“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其中一个重点是很多人都要通过“融网行动”来完成升级换代。现在人们基本上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朝阳产业。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存在着三个要素的互动,即生活方式、技术和业态,我们只用关注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并随时注意评估,就能明晰接下来行业的大致方向。

 

 比如说前一阵子,大家都在玩抖音,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短视频会成为主流,会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对它依赖性很强,一连可以看好几个小时,这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我估计到今年年底,全中国人民都会自己拍电影,所有人都变成斜杠小青年,要当导演,当制片人,当演员,当摄像师,反正我们每个人都是媒体。所以我建议大家关注微电影的同时,不要只做一部微电影,因为单单一部微电影没有商业模式,应该做系列微电影(包括系列动画微电影)。

 

 最后,我提几个对策或者建议:

 

 首先,做文化产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原点——我把它叫做“一鱼永吃”。

 

 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具有持续性的IP,像哈利·波特和小熊维尼,能让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持续受用,是否能做到一点,是作为企业家最本质的特征。我以皮克斯公司为例,大家都知道乔布斯是皮克斯的驱动者,乔布斯做的苹果手机很厉害,他的动画电影公司也是世界上拿奥斯卡奖最多的。皮克斯1995年做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叫《玩具总动员》,其中最著名的动画形象是巴斯光年,现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玩具总动员主题酒店就是以巴斯光年的形象为主来设计的,住一晚要花2600元,大人小孩们都心甘情愿地去花这2600元,这就是迪士尼的厉害之处。

 

 其次,要通过深化技能和跨界的综合来升级人才。

 

 古人所谓“鼫鼠五技而穷”,就是嘲讽鼫鼠什么都会一点,但是都不精通。我刚刚所说的“一人多才”,也要有“五技”,但是一定要深厚到能应用的程度。人才,一定要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今天想要强调的一点。作为文化产业的职业经理人,不仅要与时俱进,还需要见多识广,需要行动力。很多人曾经瞧不起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也很重要。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的行动力可能有不足,但是纸上谈兵的能力也不行。另外,我们要具备和高人沟通对话的能力,得通过对话来学习,不能只听所谓的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对于人才升级几乎是没有用处的。真正的高人结合方法论来讲心灵鸡汤的。孔子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我们要有方法论。

 

 第三,重视“头部人才”的培养。

 

 不管你是经营公司还是塑造自己,都要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人才优秀与否非常重要,类比互联网的内容产业,头部内容的重要性占90%,同样,头部人才也十分重要。成为头部人才需要什么条件?跨界吧。

 

 成为头部人才,还是做一个平庸的人,你只有这两个选择。目前头部人才量少但需求无限大,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一个微信公众号做得越来越好,马上可以涨几倍的工资。选择和培养头部人才的途径有很多。有些人才,比如说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和客户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对他们稍加培养,就可以成为头部人才。

 

 第四,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增加研学和实践。

 

 比如企业要定制人才。定制人才既是新的挑战,其需求很大。在座的企业家或者是学者可以分析一下,是否能通过分析企业的需求,来专门组成一个头部人才班。投资人修养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企业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需要投资和资本运作,如果我们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就会知道投资人和资本运作人需要什么,如此,商业计划就会符合资本运作的需求。

 

 最后,一个真正的人才,懂得商业模式非常重要。从产品思维转向IP思维和商业模式思维。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大家可以与我一同继续探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