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感受与评估来访者的八个心理行为特征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或治疗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续的咨询感受与效果。咨询师或者治疗师可以从来访者的八个心理特性上来做深入感受与评估。
1、心理暗示性
暗示性亦称为被暗示性或受暗示性。系指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是在这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即使在相同的暗示条件下,每个人接受暗示后的感受表现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地说,暗示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文化水平、社会环境、智力水平、思维类型,以及年龄,性别、暗示实施者在接受者心理中的权威、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
应用催眠技术,对来访者的暗示性检测几乎是前提。暗示性测试为催眠治疗师提供一种方式来了解个案对催眠的接受程度及敏感度,催眠治疗师可以经由催眠暗示性测试来知道个案是否容易进入催眠,也可以让催眠治疗师有个初步的线索来找出催眠方式及催眠所需的时间。
同样,在使用认知行为技术进行咨询或治疗时,同样需要测试来访者的暗示性。暗示性测试的方法大多简便易行,而且有一些还能有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
2、直觉领悟性
悟性,指对人理解、敏感、人性、共性的了解能力。悟性高的人要比普通人敏感,要比一般人注意别人不好的地方。悟性高的人性格多是内向敏感的,所以他因为这种性格,可以让他对人更加有洞察力。悟性就是悟人,悟性是一种敏锐。
评估一个人的悟性,可以通过咨询交流来觉察,也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测验来做更为客观的判断。一般来说,执着于某个或某些心理问题的人,悟性会降低。其实,心理咨询的效果也在于提升来访者的悟性。因为只有来访者,最终才能感悟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以及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角色支配性
人际关系理论中有一个P-A-C模型,即:P为父母支配型,即来访者处于支配角色,经常处于主动状态,有的甚至抱着征服咨询师的潜意识或者意识。这样的角色咨询关系最不容易匹配;A为兄弟平等型,来访者需要在咨询中获得更多的尊重与平等对待;C为儿童依赖型,来访者对于咨询特别依赖,相对被动。咨询师在咨询中要能表现出足够的专业与权威。来访者的人际角色倾向性,也无非是这三种类型,健康的咨询关系应为A,如果来访者属于P或C,应该通过若干次咨询逐渐转化为A,咨询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健康。
4、情绪叙事性
对于咨询师来说,倾听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来访者的特征大多是叙事性。来访者咨询的主观是要解决问题,但往往在咨询中,来访者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诉说他们自己的生活遭遇,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向咨询师叙述。所以称为叙事性。叙事性的高低决定了倾听与解释咨询技术的应用偏重。
5、生理感受性
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系统只是对刺激连续体中的一段发生反应,产生感觉。许多来访者的身体感受性特别强,躯体化症状也特别的明显。
感受性作为生理性的指标,其实对内部心理问题的敏感性更强。一些心理问题可以使人的感受性提高,而变得敏感;也有一些心理问题可以使人的感受性降低,变得反应迟钝。
6、认知局限性
来访者对于自己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认知范围与程度,决定了咨询或治疗的难度。从一筹莫展的毫无认知,到一点点的领悟,认知的局限性逐步消除。
7、行为果敢性
有些来访者,明明知道自己的问题,也知道应该如何行动,但就是行动不起来,坚持不下去。这其实是个行为果敢性的问题。评估并处理好行为果敢性,咨询效果会显著提升。
8、自我信任性
一个人如果既没有自信又没有相信(他人),心理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如果没有自信应该选择相信,如果有了自信,可以不用相信。来访者的自信心、对他人的信任性是心理咨询效果的关键之一。因此要评估来访者的自信水平与对他人的相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