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的表现更多的不是身体的行动,而是思维、情绪、情感与个性心理特征上的,而这些多是与认知相关联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多是负性情绪、情感与思维的强化后的产物。比如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有精神亢奋下的幻觉、错觉、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焦虑等,随之而来的就是阴性症状即退缩性行为反应,如意志下降、快感缺失、情绪迟缓、社交退缩、言语贫瘠等。从认知心理学分析来看,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形成最终可归于认知的无意识影响。

这些症状的认知原因无意识目标是立足于保护自身的安全,满足自己的无意识需要,但这种认知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尤其是与家庭和社会对其的角色期待不相适应,又未能得到家庭或社会的理解、接纳与认可,甚至是患者本人也伴有痛苦与不安。

因此,有学者认为精神障碍不一定用疾病来定义,而用一种特殊的状态来描述这些症状。所谓的阳性与阴性症状是人的一种特殊状态的若干表现,一旦状态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精神症状也会缓解与消失。

发现与发掘潜能是基于精神障碍康复的能耐取向观点(如下表)。如果我们专业工作者持有这一观点,对于那些不承认自己有病,坚决不愿意服药治疗的患者,只要他们愿意接受社会心理帮助,就可以为其找到一个通过协助他们梳理个人的信念、人生目标,帮助其重塑人生信念,改变当下的不适应状态,调整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恢复正常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生活。

能耐取向和病态取向对精神康复与治疗的看法

比较角度

能耐取向

病态取向

如何看待精神障碍

正常人的一种不正常状态

具有耻辱感的一种疾病

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和普通人一样有正常的需要和潜能

精神病人有其缺陷、缺失和病态

精神病人与精神病

精神病人其实每一天都与精神病去拼搏

精神病人无法面对精神病所带来的缺失和缺陷

精神病治疗

治疗不应只局限在药物上,最重要的是令精神病人的潜能、能力和长处发挥出来

最重要的是药物治疗,精神病人必须完全遵从医生的吩咐

精神病康复

把精神病人自己适应和复原的力量和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专业人士能够把精神病人失去的功能,如社交功能重新培育出来

社区和社会的角色

精神病人必须得到社区人士和社会人士的接纳和支持

精神病人必须不断服药,接受训练,社区和社会人士不重要

专业人士的角色

专业人士只在乎培育精神病人的潜能和力量,与精神病人是共同工作者

专业人士的身份和角色是权威和力量,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了解精神病人的需要


有学者(沈晖)从灵性视角,探索大学生精神信仰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以寻求提升大学生精神健康水平的新路径。研究发现,大学生信仰状况的四个测量维度(人生意义、道德信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精神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从而得出结论:高等教育中应融入以生命教育、服务学习、心灵成长辅导为内容的多种社会工作实践,以促进大学生的灵性成长与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健康水平。

该学者的研究提示,重建信仰(一种符合精神障碍者需要的新认知行为体系)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的可尝试方法。不仅仅让缺乏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差的人有了治疗技术替代,同时也可以用于那些有自知力、服药依从性高的稳定型患者,从而促进其痊愈或康复。

重建精神障碍患者的信仰,首先需要与患者建立可靠的帮扶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帮助患者反思不正常状态下的认知行为方式、现实需要和愿望,通过元认知学习,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患者需求实际的信念体系,并通过长期的条件化学习而形成新的正性情绪条件化,从而置换了先前的不正确的负性情绪化条件反应。

在新的信仰建立过程中,可以选择患者可以接受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学、现代心理学理论技术,帮助患者成为一个自我自动康复者。因为只要患者自己建立了一个积极的信仰,在能耐观念的驱使下,患者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发现,潜力就可以得到发掘与发挥。让阳性症状的兴奋性朝着积极的认知行为方向发挥,同时消除阴性症状的退缩性行为方式。

能量是守衡的,按能耐取向的观点,精神障碍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抑制性不同,是转化阳性症状的兴奋方向与落脚点,把能量引向到积极的认知与行为条件反射上来,同时用守静和放松训练来替代阴性症状的退缩性行为。

参考文献

  1. 1.       沈晖,大学生精神康复影响因素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基于灵性视角的探讨,广西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

  2. 2.       高万红: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 (本文作者为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医生、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