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0408093331.jpg

微信图片_20200408093338.jpg

非常时期我们每个人都很难独善其身,大家被笼罩在一种未知的恐惧当中。尤其是冲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对抗显性的新冠病毒”,还要对抗内心隐性的心理病毒。后者和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病毒同又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感染却有着非常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它不是一段时期的特殊产物,随时有可能出现,但却不能通过物理、化学方式杀灭,应对药物和疫苗都来自于我们自身。那么面对心理病毒”,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舒缓,笔者有些思考要与大家分享。


找到毒源

了解应激源


寻找解毒方法,我们首先要对心理病毒追根溯源。所谓应激源,就是能够导致我们产生应激反应的外界原因或者内在原因。

按现代医学模式分类(按应激源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属性分类):

第一类是生物性的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并导致躯体损害的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个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等,譬如: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

第二类是社会性的应激源,不良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经济环境,不良的社会经历,不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变迁,灾害、污染、过度拥挤,进入到不熟悉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改变等。譬如:武汉封城;

第三类是心理性的应激源,不良的人格特征、能力不能满足需要、认知偏差、不良情绪、不切实际的期望、挫折感压抑感等,譬如:焦虑、抑郁。从这三类应激源来看,我们需要分清哪一类是我们能够主宰的,哪一类是我们要适应的,哪一类是我们要防范的。对于生物性的应激源,我们可以防范,但没办法彻底断绝;对于社会性应激源,我们可以主动识别,然后去有效地适应或者改造它,但也不能完全主宰;唯一能主宰的就是心理性的应激源。

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个人对于应激的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

同样一群人,外界环境是一样的,有的人感到恐惧,有的人就不会恐惧,这是由于我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不样。比如,有些医生年轻的时候胆子大,到年龄大的时候反而胆子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应激状态有两次的评价,第一次的评价叫初级评价,就是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当我们在潜意识里面判断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时候,就进行初级评价。评价一个判断与自己无关,这个时候就不做任何应对。如果判断与自己有关,我们就要对世界进一步的判断是否可以改变,如果世界不可以改变,就要针对问题做情绪应对;如果世界可以改变,我们要做问题应对。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析下,如果说判断出这个问题与自己有关,这个世界也可以改变,这个时候是做情绪应对好,还是问题应对好呢?掌握清楚这点,我们医务人员就能领悟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中毒表现:形成心理压力

疫情下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有5个方面


职业压力的紧张

主要来自防护不足、防护负担、高感染环境或者其他原因。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处于比普通人更加高风险的职业环境中,因为职责所需,他们必须要穿戴足够的防护装备,做好严格的自我保护。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暴发初期,湖北有些地方物资告急,甚至没有足够的防护装备供给医务人员使用,需要自行制作防护装置。如果要离开隔离区,就必须重新穿戴所有防护用具,但在医院的防护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节约防护物资,医疗队有的成员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禁食、禁水,有的则穿上了纸尿裤。这对医务工作者们来说很煎熬

人际关系的焦虑

主要是疫情下,环境阻隔交流受限,有些医务工作者与家人隔离,与社会隔离。在工作当中,由于穿防护服,无法捕捉到彼此的体态语言,与他人交流只能凭言语及手势,受到很大的限制,医患关系、同事关系、人际关系都会有变动,需要重新去调整适应。

工作怠倦

相对于其他更加常见非疫情时期也会出现。具体表现在心理疲劳、情绪冷漠、丧失成就感和工作动力等。临床一线坚守的医务工作者们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具,其实身体感觉会很不舒服,譬如: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咬牙坚持固然十分让人钦佩,但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也会感到疲累、倦怠。应对工作怠倦要做好时间管理和角色管理挑战。

个人生活的心理危机

家庭关系突变自己的家人突然被隔离,哪怕同在一套住房都会让人非常担心;共情伤害:长期关注大量的灾难信息,尤其是疫情重灾区线医务工作者还需要直面一波又一波的患者,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会影响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让人抑郁、焦虑甚至精神崩溃。关注疫情信息是必须的,但大量的谣言、戾气和煽情的信息,会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来,进而转化成躯体变化,更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

突发事件的冲击

有时候突发事件的冲击影响力超过我们的想象。不止是这次疫情中,在过往的一些伤医案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比如前段时间,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被砍,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脑外伤、枕骨骨折,失血1500ml,两周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这次重伤可能导致他以后没有机会再重返手术台。虽然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因为我看过太多悲惨的命运,所以我包容得更多了,也能接受更多、更重的打击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他无言的遗憾。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面对类似的事件都能扛得住打击。


解毒方法
情绪及心理调适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情绪不就是心理吗?为何要跟心理并列起来?笔者认为实则不然,情绪是心理的重要方面,情绪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是在内心,也是藏在我们的大脑里,常常是一种伪装的状态。情绪及心理的调适有6个方面:

心理健康体检

这些年,心理健康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体检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笔者认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在提高心理健康体检意识方面成为榜样。不仅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体检意识,也要把这种意识贯穿到诊疗活动中。譬如:写病历的时候,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有一定的描述,体格检查的时候,要排除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有句话说,“内科门诊患者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应该看心理科,而不是看内科”,并非全无道理。一旦生活事件量表(LES)得分高于某一个标准,就会产生一些器质性的疾病,毕竟身心互为因果。此外,还有症状自评变量表(SCL-90)。尤其是妇儿医生,有些儿童存在装病的情况,有时候可能是父母的问题导致,需要做心理健康体检加以鉴别。

处理躯体化症状

这段时间我们团队接的心理援助电话当中,有不少的求助者体温在37.5度以内,实际上经过检查没有任何情况,甚至偶尔是有一点咳嗽,就是应对新冠肺炎恐慌,所以产生低烧,咳嗽等类似的躯体化症状。不止是普通人,医务工作者们也会出现。那么怎么应对不良情绪,消除躯体症状呢?笔者推荐运动疗法以及中医的刮痧、推拿、拔火罐、艾灸,针灸等等,效果非常不错。

放松训练

对不良情绪可以考虑尝试:①正念练习:觉察当下,觉察自己正念的练习方法很多,给自己一个正向的目标,引导自己思维向一个正向的目标前进;②肌肉放松练习:如深呼吸;③放松训练:可以将音乐作为工作的背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舒缓压力。

做好角色行为保持与转换

自然人的状态和社会人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不同角色有自己的角色行为。当医生穿工作服进入工作状态里,与患者的交流,就是一个角色行为。为什么说医生在夜班的时候容易出医疗差错事故?是因为人在睡眠状态下很难进入角色,很难保持角色。而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医生,每年都被评选为优秀医生,后来却出了一次医疗事故。那天他值夜班时脱了衣服睡觉,突然来了一个产后大出血患者,没来得及穿上白大褂,匆忙混乱中出了医疗事故。这就是角色的进入、保持、转换、退出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些除了医生角色以外的角色训练,尤其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一定要建立医务人员是军人的这样个角色。医疗机构都是准军事化管理,通过军人的角色得到了克服恐惧的勇气,消解了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角色转换升华了,困难就消失掉了。

 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

比如,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知识。最好的学习就是实践,特别是这次疫情中,就有不少既是医生又做心理治疗师的人加入到了我们公益心理咨询队伍当中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第五个行动中的第41项指标也明确鼓励,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妥善的安排工作和生活

做好时间管理计划;保持好睡眠状态;合理营养与饮食;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帮助消除我们的心理压力。我们的家庭关系越好,心理压力越小,免疫力越好。

最后,还有几个小诀窍可以分享大家。比如,可以给自己一些口诀,当遇到特别大的冲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冷静!”或者是稳定”“我一定要保护自已”“我要活着出去”;又比如,建立情绪隔离技术金刚罩”,在上班之前,想象自己穿上一个心理的防护服,像金刚罩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在外界攻击的情况下,少受或者免受伤害;再比如,准备一些危机中有用的应对策略:建立相对安全区域,增加社会连接,保持危机中的沟通,保持持续的战斗力,树立向死而生的信仰,积极寻求心理帮助。早日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发稿编辑:孙敏)

心理治疗师报名:

黄老师:13477030256(微信同)
梁老师:18802720376(微信同)
陈老师:13720180269(微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