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8  6 月第 15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十七)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轻者入眠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卒中等病证。顽固性不寐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本技术在头、腹、背,三部手法共施,功专效宏,使人体气机调畅,上下通达,心肾相交,阴阳调 和,神自安宁,不寐患者自可得以安睡。
1 疾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 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DM-2-R)》:①有失眠的典型症状,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晨醒过早、 醒后不能再睡, 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 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 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1.2 中医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不寐”制定如下:①有失眠的典型症状, 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 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②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③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④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⑤有反复发作史。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不寐中心脾两虚型标准如下: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不寐、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1.2.3 轻重分级标准 依据 1993 年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失 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而不稳, 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中度:睡眠不足4 小时,但尚能坚 持工作;③重度:彻夜不眠, 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2 适应证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要求;②符合中医不寐的诊断标准要求,中医辨证属于心脾两虚型 ;③年龄在18~65岁。
3 技术操作方法
3.1 详细操作步骤
3.1.1 头部 患者取仰卧位。①医者双手用拿法施于头部两侧10遍;②按揉印堂1分钟,再由印堂以两拇指交替直推至神庭5~10 遍,拇指由神庭沿头正中线(督脉)点按至百会穴,指振百会穴约1分钟;③双手拇指分推前额、眉弓至太阳 3~5遍,指振太阳穴约1分钟;④侧击头部,掌振两颞、头顶,约2分钟。上述操作以患者有深沉力透感和轻松舒适感为宜。
3.1.2 腹部 患者取仰卧位。 ①掌摩腹部6分钟左右,逆时针方向操作,顺时针方向移动;②按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各1分钟,指振各穴,手法宜轻柔;③双掌自肋下至耻骨联合,从中间向两边平推 3~5 次;④掌振腹部 约1分钟。
3.1.3 背部 患者取俯卧位。①提拿两肩井约1分钟。使患者有轻松舒适感为宜;②直推背部督脉及两侧太阳经10次左右,手法要深沉有力,速度均匀和缓;③按揉背部太阳经, 重点按揉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以局部酸沉为度;④双掌交替轻轻叩击背部两侧太阳经。
3.2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治疗 1次,连续15天为1疗程。
3.3 关键技术环节
3.3.1 严格掌握各个部位的操作手法和操作力度。
3.3.2 背部操作中提拿肩井穴时注意操作部位应在穴位的内 下方。
3.3.3 按揉背部穴位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3.3.4 指振法时手指着力应在体表,为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 力地静止性用力。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
4 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 施术前一定要安慰患者,使其精神放松、肌肉放松。
4.2 患者若年老、体弱,相应手法要轻柔,力度要小。
4.3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 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禁用。
4.4 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禁用。
4.5 不是以不寐为主症的其他相关病症的患者慎用。
复习题:
1、三部推拿法操作于人体哪几个部位:( )
A、头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腹部  E、背部
2、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适应于 岁年龄组的人群。
A、25~55 B、17~60   C、18~65   D、20~70   E、30~75
3、以下哪项不是三部推拿法的适应证:( )
A、心脑血管病   
B、肝、肾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心脾两虚型   
E、精神性癔症
4、三部推拿法患者的被操作体位应该是:( )
A 、仰卧位、 侧卧位、 坐位
B 、坐位、仰卧位、 俯卧位
C 、坐位、 仰卧位、 坐位
D 、仰卧位、 仰卧位、 俯卧位
E 、俯卧位、 仰卧位、 俯卧位
5、头部操作的手法顺序为:( )
A 、拿法、按揉法、 分推法、 侧击法 
B 、按揉法、 拿法、分推法、 侧击法
C 、拿法、分推法、 按揉法、 侧击法
D 、分推法、 拿法、按揉法、 侧击法 
E 、拿法、分推法、 按揉法、 侧击法 6、腹部操作的手法顺序为:( )
A 、掌摩法、 平推法、 按揉法、 掌振法
B 、掌摩法、 按揉法、 平推法、 掌振法
C 、按揉法、 掌摩法、 平推法、 掌振法
D 、按揉法、 掌摩法、 掌振法、 平推法 
E 、平推法、 按揉法、 掌摩法、 掌振法
7、三部推拿法患者的被操作体位包括:( )
A、仰卧位 B、侧卧位  C、坐位  D、俯卧位  E、以上均是
8、背部操作的手法包括:(  )
A、按揉法 B、直推法  C、提拿法  D、叩击法  E、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