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医疗必然是致良知+的医疗
- 马恩祥
- 8 年前
- 阅读(5316)
- 评论(0)
自去年学习、思考、实践“阳明心学与医院管理”以来,一直想筹办阳明文化与医院管理的游学与论坛活动。2017年3月13日至14日,我们医管微课堂核心仨人团一同赴贵阳阳明书院和修文龙场拜谒心学始祖王阳明先生,体验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之旅,在贵阳市医院管理师第二期高级研修班的何静同学的协调下,也与贵州本地的医院职业管理者和卫生计生部门的专家就阳明文化与医院管理分别进行了访谈。
也许是对阳明文化的崇拜感动了圣人,3月16日在石家庄巧遇金蝶医疗的刘丽春老师加笔者微信,说他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也正想在医疗行业发起致良知+医疗的倡议活动。并说是在网上看了笔者的《筑医改正路 启致良知之旅》的文章而加的微信。俩人一通电话便觉一见如故,如遇知音。
良知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全文80310个字符,涉及“良知”一词有273处,单纯“良知”234处,“致良知”26处、“致其良知”13处。“良知”二字占《传习录》全部汉字字符的0.68%。而良知学说及致良知是阳明先生心理中的三大核心之一。
不管科学如何发展,医疗终究有未知未明之处,人类在医疗的道路上永远是探究之旅。要能正确医疗、医疗也许要永远在行进在道德路上,在医疗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医疗致良知就显得十分重要。致良知不仅仅是格科学医疗之物,也是明良心医疗之德,更是行大医精诚之道。
阳明先生曾这样论述“良知”:“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月牙山人网友在《无知录》这样认为,“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 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医者良知一是说为医者要有良知,二是说患者就医时也要有良知。从儒家观点来看,良知对于每个人,不论是对于医务人员还是患者,也不论是医院或者是社会,都是有的。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差别在于良知扩充之不同,有时良知也可能被蒙蔽、有时被泯灭。唯有不断致良知,如同磨镜,方能让镜愈明。而良知之镜愈明,则良知愈能显现,良知容颜就愈能让患者和医者双双感知。另外,致良知也需要不断扩充良知,而扩充医者与患者的良知,就能让医患双方在共同探讨医疗的过程中更加和谐,医疗的目标意义就会越来越宏大。
从当下医疗行业的现状,的确需要医疗界发起一场“致良知+医疗”的行动,让医者、患者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努力致其良知,抛弃私欲、洗去私利蒙尘,擦亮良知心灵,让医道良知明镜高悬于世,使医疗引领社会良知回复。在致良知+医疗的道路上,为医者坚持不懈地做治病救人的医师,绕开政治而率先实践社会的公平正义。
“致良知+医疗”行动让医者和患者、让医院和社会在“良知”上达成共识,有了良知共识,双方皆呈现道德初心、放下利益争执,而回归医疗之本质。医者医疗行为和患者就医行为交织于良知与致良知之上,这样的医疗才能真正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之模式,而成为和谐而有益的医疗。因此,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医改的良药,也必将是指引医疗行业发展的一盏明灯。(作者:马恩祥,微信:mapsy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