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活动的相关新闻报道)
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关注的是儿童心理健康,笔者连续二天参加了由洪山区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科组织的三场活动。湖北日报客户端融媒体报道了笔者创设的《我的“心”上人》游戏(见图1)。
笔者昨天已经将游戏的玩法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详见《我的“心”上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人际角色心理游戏新玩法》,这个游戏属于汉字笔画心理投射游戏,也同时带有人际社会化角色的象征性和构造性游戏特点。学过发展心理学的人们都知道,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由低级到高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练习性游戏(模仿学习)、象征性游戏(联想学习)、规则性游戏(关系学习)、构造性游戏(创造性学习)。《我的“心”上人》游戏正是借用了联想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方式,试图让玩家认识自己及其社会角色。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从游戏角色理论来看,也无外乎上述四种学习方式,灌输式教学主要属于模仿学习,关系学习是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个人需要在认识自己角色的基础上才能认识与自己相关的其他角色。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其联想学习与创造性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青春期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所谓的“逆反”,逆反心理的机制在于青春期学生对于自己、家长、老师、同学这四个人际角色及其关系的认知,在既往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不适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于四个角色的认知,其不断在负性条件强化以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逆反”行为。逆反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笔者看来,儿童可能过度喜爱象征性游戏思维,讨厌规则性游戏思维,而构造性游戏思维又不成熟。只有充分利用儿童的象征性思维优势,通过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让儿童能理解、接受与掌握规则性思维逻辑。否则,儿童就可能由于四个游戏发展阶段的不平衡而导致其心理失去健康。
由于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才会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我的“心”上人》写“心”汉字游戏,立足于让学生们探索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的相关人际关系,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四个阶段的平衡、形成一个稳定的四维思维,从而提升儿童在人际关系中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我的“心”上人》写“心”汉字游戏是让学生做自己与相关人际角色的探索,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通过角色互换来体验学生、家长、老师与同学的角色关系。游戏主导者无需解读,而是让玩家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感悟,彼此交流,这样一种开放的方式,是基于相信孩子们的直觉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角色人际关系价值判断,以消除学生原有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条件价值。作为游戏的主导者老师,在游戏活动中主要是观察、记录游戏活动的过程,心字笔画的排列先后顺序、位置反应,以及学生对于所做选择的象征意义提问,并详细记录学生的表情、言语及反应时间等心理分析的元素。最后将记录呈现给玩家,让玩家再做反思,进一步来体验游戏活动的整体性感悟。以下是媒体介绍的学生分享玩此游戏的感悟。
从传统文化来说,天地都可以概括为四面八方,因此,人际关系按角色行为理论,均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其实“自己”也是一个关键的方向,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我与理想我,心理出现问题的起因可能是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失调,更有可能是与自己的人际关系失调。每每听人说“别跟自己过不去”。《我的“心”上人》写“心”汉字游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心”的集体潜意识作用,运用其四个笔画来比拟我们的人际关系角色,其个人所做的排列顺序与位置安排,如果与相关角色行为人一起来互动比较,很容易找到其中适应不不适应的方向。四个关系角色最后共同来探讨一个彼此都愿意接受的“心”字笔画排列,就可以实现彼此的角色行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