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情感和思想影响的现象。暗示疗法是运用暗示现象获得疗效的治疗方法。催眠是持续地对患者进行暗示,以诱导催眠状态、达到催眠治疗目的的技术。本条所述规范限于临床专业人员针对特定问题,旨在诱导意识状态改变而有意地、系统地使用的暗示及催眠技术。

催眠是心理治疗的基础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以达到镇静、降低焦虑水平、镇痛的目的,也可以与其它技术联合使用。

按照使用暗示治疗的用途,可以分为直接暗示系统催眠治疗,应用于广泛的精神障碍及部分躯体问题。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前期准备

评估暗示性及合作意向:通过预备性会谈、暗示性实验或量表,检验受试的个体性反应方式,评测接受暗示的程度,以及有无过度紧张、怀疑、犹豫、不情愿等负性情绪或态度,避免出现副作用。


2、直接暗示

在排除器质性障碍,或确认器质性病变基础与当前症状、体征不甚符合时,可以利用业已建立的医患关系及医师的权威角色,营造合适氛围,直接使用言语,或借助适当媒介,如药品、器械或某种经暗示即能诱发的躯体感觉,实施直接针对症状的暗示,而不一定刻意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3、催眠诱导

(1)建立关系:运用关系技术,建立信任的关系。

(2)注意集中:请其盯视某点,同时用讲故事或强化躯体感觉的方法诱导内向性注意集中,促进入静。

(3)使用合适的语音模式,如节律性同步、重复、标记、困惑、分离和批准等。

4、判断催眠程度

通过观察感觉、认知、运动、生理四个方面变化,判断催眠的程度。

5、治疗阶段

入静达到合适的深度后,进一步做催眠性治疗。主要包括:催眠后暗示;促进遗忘;重新定向。

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不宜做催眠治疗:早期精神病、边缘型人格障碍、中重度抑郁;急性期精神病;偏执性人格障碍。对抑郁障碍患者有可能加重病情,包括自杀倾向。

2、分离性障碍患者及表演性人格障碍者慎用。

3、在滥用的情况下,在医疗机构之外实施的群体性催眠,有可能使具有依赖、依恋、社会不成熟、暗示性过高等人格特征的参与者发生明显的退化、幼稚化,损害社会功能,加重原有问题。

4、注意处理副作用: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失代偿、头痛、激越等副反应。

5、治疗师必须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催眠技术培训,且在督导师指导下治疗过病人。

6、在患者暗示性极低、医患关系不良情况下,不宜使用。

7、不是对于器质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

8、对儿童要慎用。

9、不推荐采用集体形式的催眠治疗;不应在医疗机构外以疗病健身术名义,使用群体性暗示技术有意或无意地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规范》

咨询心理治疗师👇

7ea80c516a4caeeb6eb8bd1ad960243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