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最行从事医学教育,后因工作需要转行做卫生管理,在国家推行医疗卫生转型卫生健康之际,才逐渐将自己定位于专业心理管理工作者。这一生中三次职业转变,对于学科这个名词的理解也有了明显的职业认知特性与局限性。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理解学科,可以借鉴搜狗百科的定义:
定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为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
如果从医学教育的职业角度,能称得上心理学分支的某种心理学的一定是有着较为系统完备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常称为“三基”,如果不具备这“三基”,恐怕不能标榜为什么什么心理学的。
如果从卫生管理的角度,一个学科的形成就难上加难了。就像临床医学的发展,影像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科形成之前,经历了数十年的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从前这两个专业只有技师,而没有医师。是在这两个专业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时候,才相应有了影像医学医师、检验医师。从卫生管理的角度,一门专业可以称为技术的,但不一定能算得上学科,而成为学科的,一定不能只是技术体系,而必然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
如果从心理管理的角度,相对于生物医学,心理现象可能更加复杂。因此心理科学的发展相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受到诸多的物理限制。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作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工作者,可能更应该以来访者为中心,从具体应用技术层面去展开创新,当不完全相同而又相似的技术多了起来,或者当有很多的人都创新出有关的心理理论、不断完善了某一分支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这个分支学科才有可能形成。
笔者在早年从事汉字自由联想心理分析研究的时候,某些时候用词也不够严谨,擅自将自己的一点粗浅研究与应用标榜为“汉字自由联想心理分析学”,随着对于汉字心理学相关文献的深入接触,结果发现自己的那点东西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只是运用汉字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结合的应用性研究。
这几年接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士相对多了一些,跟原来接触医学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大不同的感受。发现心理学自创的流派特别多,但查阅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平台,发现这些所谓的某某心理学竟然连一篇正式的文献都没有,也就是说标榜为某某心理学创建者的心理专业人士,只是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假设,并按这个假设在做心理咨询。我也相信这些假设可能符合心理学的理论,也实实在实产生了咨询效果,但这离一个心理学分支的形成差的太远。
笔者的理解是,作为心理学新理论或新技术的构建者,可能还是要按学科研究的基本规律,也应该比较谦虚地对待自己的创新。因为科学的认定不是自己,而是更加广泛的同专业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
为了更好地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我觉得在研究上可以立足于技术应用,在此基础上再做理论综合,也就是说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士,一定是来访者为中心,是应用性研究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到了一定的高度再来从事相对理论性的研究。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创建点通疗法和诗文疗法的朱美云先生,我是非常敬佩朱先生及他的这两个应用性研究。我还曾极力建议朱先生要大力培养点通疗法的专业化人才,不要只从学术著作的层面来推广点通疗法。朱先生现在建了一个“中国心理学”群,每周都有探讨中国心理学建设的讨论主题,及时把大家的讨论做汇集。我也其中也受益匪浅。但说实话,相对于构建中国心理学,我更欣赏朱先生的点通疗法。去年,经朱先生同意,我们将朱先生的点通疗法汇编到湖北科技出版社今年即将出版《中医心理技术基础及方法》一书中,后续专业培训将请朱先生本人和朱先生点通疗法的优秀弟子来担任讲师。

中医心理技术基础及方法.jpg

我们出版《中医心理技术基础及方法》是为了推广包括传统文化心理在内的中医心理技术。中医学综合性强,其实中医心理学也有不少版本的著作,但我看大专院校的教材,感觉中医心理学教材还不怎么像成熟的临床学科。所以我们在培训中医心理师的时候,其教材定位于技术基础与方法,其培训对象也不仅仅限于中医心理工作者,还面向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意在打破心理学的流派划分,技术谁都可以应用,而不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流派。
一门科学需要成千上万个专业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有的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都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的忠实践行者,也是这门学科的当然应用者与研究者。大家在研究的切入点和方法上应该协作起来,尽量少点流派性,坚持中西结合,最好不要自设屏障。
期待各位心理专业工作者的批评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