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一、心理治疗=聊天
真相: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或医生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帮助病人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形式上是谈话,但并不是闲聊,虽然有时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就像是聊天,但治疗师是在用合适的方法来理解和帮助病人,简单的谈话背后是医生或治疗师基于大量学习和经验的思考。

误解二、心理治疗是解心结、讲道理、上课
真相:心理疾病被很多人视为心眼小、想不开。很多人认为心理疾病“心结”打开就好了,而期待治疗师帮助病人解开心结。其实心理疾病是和多种因素有关的,先天的特质、小时候和父母的互动、成长的经历、当前的处境等等,如果非要说有一个心结,有时候也是盘根错节,先天、后天因素和压力交织在一起,有可能需要很长的治疗周期才能慢慢解开。也有很多病人的家属希望治疗师给病人讲道理、劝说开导、或者上上课,像家长或老师一样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做家属的代言人,以此来帮助病人,可是实际上心理治疗通常并不会做讲道理的工作、也不会代替病人做选择,而更多的是去理解病人遇到的困难,帮助病人思考、理解自己的处境,用更理性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看待自己的选择,也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


“讲道理”或“上课”有时在我们看来是不尊重病人的,也许病人比我们懂更多的道理,对一个病人经历了什么一无所知,而只是冒昧地告诉病人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这对于病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冒犯,只会引起病人的反感。与其去说教,我们更希望去了解病人的心路历程,了解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害怕的又是什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治疗过程中。




误解三、寻求心理治疗会让人瞧不起
真相:寻求心理治疗和寻求其他疾病的治疗没什么区别,并不是可耻的事。只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倾向于认为他人会贬低或羞辱自己,因为在他们心中对他人、对自我有很负面的感知,所以担心参加治疗会被别人瞧不起。有时,向别人求助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件羞耻的事,似乎这对他们意味着向别人展现自己的脆弱。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我们生来就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照顾,长大成人乃至终其一生也依然需要他人的关心、理解、欣赏、帮助和支持,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并不是件坏事。

误解四、心理治疗就是治疗师告诉病人该怎么做
真相:病人对自己的困扰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正常的需求,也是常见的问题。在某些疗法,比如行为治疗中,确实会是指导性的,指导病人做一些可能有益的行为改变,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一部分情况。在很多其他疗法中,比如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这也是我主要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通常并不会给予建议,可能只会在必要时给予有限的指导和建议,多数时候更多是倾听和理解病人的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困扰,逐渐让病人自己找到更健康更适应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因为在治疗师看来,病人可能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什么也做不了,不断给予指导可能并不适用也并不会有帮助,也会导致病人过度依赖治疗师。



此外,如果提供建议有必要,治疗师一般难以在第一次访谈后就提供建议,往往是在多次访谈之后,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理解病人需要一个过程,并没有能力做到很多病人期待的那样:一次性看清问题-找到解决方案-问题迎刃而解,其实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就是每周按时来参加治疗本身,因为很多心理问题是在和他人存在问题的关系中逐渐发展出来的,需要通过与治疗师逐渐建立起的新的关系来修复。同时在很多时候,治疗师并没有好的建议,治疗师能做的是不断增进对病人的理解并逐渐修正自己与病人的互动方式。面对病人两难的境地(比如学业、工作、感情的选择),我们可以帮助病人分析不同选项的利弊,但并不能帮助病人去做选择并做那个为病人人生负责的人,我们能做的是努力让病人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心理治疗虽然有时会被病人设想为舒适的心理按摩或者被一位智慧长者、心灵导师赐予人生智慧,但其实心理治疗是一个不仅非常平凡而且很有挑战的工作,由于第一次访谈后的失望(比如觉得治疗师并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办、没有引导我或者只是在听我说)或恐惧在未来的治疗中被治疗师伤害,研究发现约有一半的病人进行一次治疗后都不会再来第二次,从而失去了获得帮助的机会,参加心理治疗是需要耐心和勇气的。

解五、每谈一次就应该感觉好一些
真相:在心理治疗最初的几次访谈,通常治疗师是在完成评估的过程,也就是大致了解病人面对的困扰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个过程通常并不会让病人感觉变好。在治疗逐渐展开后,也常常有病人觉得我今天谈完并没有感觉更好,治疗没帮助。


其实心理治疗的过程根据病情不同可能需要从几周到几年不等,如果仅仅是短期的适应问题,也许几周的治疗就会有帮助,确实有些病人每谈一次就觉得好一些,这样几次下来问题基本解决,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类似抑郁症、焦虑症这样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至少几个月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而对于人格障碍或人格问题,病人有长期的已经相对稳固的模式(对自我、对他人的感知以及相应的互动方式),治疗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慢慢撼动固有的模式,从而带来深刻的改变。在治疗中,有时提到一些创伤或难以面对的感受,或是与治疗师的关系重现了病人存在问题的关系模式(比如病人经历过很多批评,也容易感到治疗师是批评的),或是治疗师没有达到病人的期待引起失望和不满,这些情况都可能会让病人暂时感觉更差或者想要退出治疗,治疗师无法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暂时的到退往往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参加治疗的病人需要具备承受这些“副作用”的能力。


此外,如同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治疗有时候也可能是无效的,病人支付治疗费用,是支付给治疗师的时间和努力,而非支给疗效。

误解六、心理治疗是和治疗师交朋友
真相:心理治疗关系是很特殊的一种合作关系,病人付费,而医生、治疗师提供专业的帮助。治疗师在病人心中常常是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治疗师可以代替他们生活中的朋友。治疗过程中,有时病人可以说出即便对亲近的人也无法说出的感受,治疗师也会为病人严格保守秘密(除了自杀或伤人问题是例外)。



治疗师没办法像朋友一样陪病人外出或吃饭,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病人会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展朋友或恋爱关系,病人就没有办法继续安全、开放地表达自己,治疗师也失去了中立、客观的立场,心理治疗就失去了基础。其实不止在治疗中,即便治疗结束后也并不适合发展这类亲密关系,因为这样对病人来说通常只有害处,也可能会影响到之前的疗效。治疗师并不比病人生活中的其他人更适合成为朋友,虽然在治疗中可能表现出包容和理解,可能会被病人理想化为完美的形象,但在治疗中他会有很多局限、会犯错、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不擅长的领域、有帮助不了的病人,在生活中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缺点,也有自己的困扰,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好的品质。治疗师可以努力帮助病人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并不会自己参与到病人的生活中。

误解七、心理治疗可以治愈一切心理问题,可以取代药物
真相:治愈疾病是我们每一个人美好的愿望,但可惜在医学中治愈(比如切除阑尾从而治愈阑尾炎)并不是普遍的情况,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努力帮助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好转,并尽力帮助患者去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东西。很多病人常常对心理治疗有很高的期待,但高的期望常会导致失望甚至绝望,也会因为期待落空而离开治疗。但如果病人能承受失望、接受治疗本身和治疗师的局限,也许可以逐渐得到收获。此外,心理治疗在不同疾病、不同问题中所能起到的效果是很不同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都有很明确的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作为基础,需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中度以上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进食障碍等疾病,心理治疗一般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格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以辅助缓解一些相应症状。

误解八、现实问题解决不了,心理治疗有什么用?
真相:某些现实的困境会不可避免地给一个人带来情绪的困扰,心理治疗也无法改变既定的现实,但有可能改变病人面对现实的体验和态度,现实固然重要,但最终影响到我们的,是我们如何感知和体验现实我们每个人如何体验现实而非现实本身决定了每个人的感受。比如同样面对分手这一件事,有的人觉得是失败感情的终结和解脱,有的人觉得是人生新的开始,有的人认为是人生毁灭性的终点,认为是自己失败的铁证。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去帮助病人用更适应的方式面对和掌控生活。


网络聊天在线视频通话老年人互联网对话矢量素_漫品狗_MG动画短片素材_flash源文件_动漫矢量图免费素材网


误解九、可通过文字聊天进行治疗
真相:有时我收到病人文字描述的困扰,其情感和痛苦流露在字里行间,虽然也很想去帮助对方,但很遗感的是,确实没办法靠文字帮到对方什么。心理治疗是基于谈话的,可以面谈、电话咨询或视频咨询,去关注病人时时刻刻的情绪、感受和想法,还有很多需要通过谈话和病人核实的地方,来确定病人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误解十、疗效完全取决于治疗师的水平
真相:治疗师的能力和经验无疑会影响到治疗结果,但治疗的疗效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病人是否愿意参加治疗,是否有通过心理治疗做出改变的愿望和动机?如果病人只是应家属的要求被迫治疗,可能再高明的治疗师也束手无策。此外,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思考自身问题的能力和行动能力,治疗是否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病人的经济能力,病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是否可以忍受治疗关系中的失望,病人与治疗师以及相应的疗法是否匹配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人与人的关系往往取决于双方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单方面决定的,心理治疗也是如此,是治疗师和病人共同进行的合作,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坚持,任何积极的改变都是双方一起努力的结果。




END

图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