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 马恩祥 梁小群

一个人的健康依赖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身体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旦失去健康就意味着失去劳动力,会因病致贫。农业社会的心理健康尚未实现社会的高度重视,其原因除精神疾病以外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少;另外农业经济,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层次也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的需求与矛盾相对不太突出。

当代中国社会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失健康的也随之增加。当下与未来,心理某一个时段失去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将成为常态。然而生活不能因此中断,好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时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当心理失健康的时候,一定的时间内身体仍然可以维持既有的健康。身体健康是物质层面的,身体失健康让人暂时失去工作能力或降低工作效率,而心理健康往往具有隐秘性,他人并不能完全知觉。作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成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心理失健康,也能很好地保持社会心理健康。

那什么是社会心理健康呢?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叫做“君子”也许能部分说明。俗话说“君子能上能下,能刚能柔”。从这句话理解,君子应归为既心理健康也社会心理健康的人。君子之外,尚有非君子、小人和恶人。非君子是社会心理健康但却可能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状态,譬如亦“有小人之心,却无小人之胆”。小人心理不健康但想让人觉得他健康。譬如“伪君子”,表面正派高尚,处处退让,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而保持风度,实际上虚伪、卑鄙无耻、不择手段的小人。而恶人则是心理不健康且社会心理也极不健康的坏人。

从君子引出来的四种人格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社会心理健康是出于促进心理健康的需要,笔者提出的一个操作性名词。因为很多人或者每个人在某一时段不能很好地保持心理健康,但又不愿意失去既有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可以采取一种符合社会或个体心理健康期待的行为模式,做到道德健康、角色健康,并积极寻求心理健康的恢复,最终回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国家正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从文件列出的工作目标内涵上看,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社会心理健康,因为个人心理健康是社会心理健康的基础。

笔者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应该有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保持和促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客观上只能做为最高目标。如果达不到最高目标,则应该有一个基本目标,即通过追求人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到社会心理健康。因此,个人的社会心理健康就可以有上述非常明确的操作标准了。

个人心理健康与个人社会心理健康是大不同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可认知或不可认知的状态,个人社会心理健康则是一个人或者社会他人完全可认知的状态;心理健康属于个人隐私,依法享有相关权利,而社会心理健康则属于社会义务,应依法接受社会管理。当人们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各种情况下,要通过意志努力和相应的社会管理来确保个人的社会心理处于一个能健康管控的状态。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始终不失道德健康。笔者曾经接访一个燥狂型精神障碍者,他对于自己的精神障碍有明确的认知,曾主动告知家人,发作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希望家人在他症状发作的时候不要再激惹他,为了控制和消除自己的精神心理障碍,除了主动接受医疗,还诚心自学佛学理论,修心养性,提升道德健康水平,使自己能承担一定的家庭角色及其他社会角色;

其次,能够保持角色健康。笔者早年也接访一个专业教授,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服药与心理治疗,能坚持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社会行为与其他专家教授无异。之所以心理属于隐私,因为人有意志和理智,可以通过社会角色行为表现来掩藏心理的不健康,不产生对社会的任何损害。在某种程度上,心理不健康是尚在可以承受的状态,或者通过角色健康的保持来避免心理失健康对于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再次,积极寻求恢复健康。没有哪一个人在认知到心理不健康的时候会选择放弃健康,一般都会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控或寻求帮助来恢复健康。但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压抑或者阻碍人们寻求心理帮助。因此,构建一个宽松、包容的心理健康环境是重要的。譬如消除精神心理障碍歧视,把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到社会公共产品,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实行心理管理,把心理健康纳入到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营造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管理的氛围。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术,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扩大心理专业机构的社会购买服务。如果能高度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相信会有更多心理失健康的人去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心理治疗师助考培训报名咨询电话:18802768058(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