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png

又是一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在“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题下,我们谈论预防与关爱,更需审视精神健康服务体系中的结构性困境——其中,诊断标准的僵化与中医诊疗范式的缺位,正制约着我们为民众提供多元化、人性化服务的能力。

当前,我国精神障碍诊断面临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ICD(国际疾病分类)作为国际金标准,与本土的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并存,但后者正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同时,中医情志理论虽被广泛认可,却在现代诊疗体系中难以获得独立的实践空间。

破局之道,在于一场双向的革新:一方面,我们要推动现代诊断标准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另一方面,必须促成传统医学的规范化与独立化。

首先,当务之急是启动CCMD的更新工作,让其重焕生机。 CCMD并非历史的尘埃,它凝结了几代中国精神病学家的智慧。在ICD-11已然推行的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套用,而应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更新CCMD,使其更精准地反映中国人精神心理问题的文化表达和症状特点。这并非排斥国际标准,而是为了让诊断工具更具文化敏感性,避免“水土不服”,这是文化自信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也是更具革新意义的一步,是必须为中医情志诊疗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核心在于制定权威、统一的中医情志病诊疗规范。这套规范应扎根于“七情内伤”、“五脏藏神”的核心理论,明确“郁证”、“脏躁”等病名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和临床路径。更重要的是,实践路径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致力于把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心理学技术结合应用起来。例如,将中药、针灸与正念、道家哲学、阳明心学、汉字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等循证心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身同治方案。

最终,这一切的努力应导向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应用体系在医疗卫生机构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中医医院里,情志科、神志科与中医心理科不应是点缀,而应是拥有独立诊疗权、能够基于自身范式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的核心科室。注册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生应被赋予诊断、治疗情志病的全部权力,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不同于西医的、完整的替代性选择。

在这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良好环境”,意味着一个开放、多元、允许不同医学智慧自由生长的健康服务体系。是时候通过更新标准、制定规范、融合技术与独立发展这一系列组合拳,打破诊断的垄断与权力的壁垒。

这条路,关乎科学,关乎文化,更关乎每一个在情绪中挣扎的个体,能否拥有自由选择被如何理解、如何治愈的根本权利。

扫码了解详情,报名中医心理人才专业培训

报名咨询:13720180269(阿呆老师)

阿呆.png

携手共进,定义未来!

加入雷锋志愿行动,当雷锋中医心理服务志愿者——雷锋行动中医心理服务女性心理成长及创(就)业帮扶计划招募书

2.jpeg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心理师的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和服务信息。一起见证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与成长!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点此查看第一期培训详情)
(点此查看第二期培训详情)

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