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维护健康的底线思维,谈高质量发展社会维护健康的质生产力。

每天看自媒体视频,读自媒体文章,恐怕最多的还是在聊健康。维护健康俨然成社会共识,但这个“健康”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人们对于维护健康的共识又是什么?恐怕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01
关于健康的权利与责任
如果从自然人的角度看,维护健康是个人的权利;但如果从社会人的角度,维护健康则不仅仅是权利,还是个人的义务。2019年12月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相互关爱,形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
维护个人健康立法,而作为公民要守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防病治病跨入到健康促进时代。关于健康促进这个命题,结合高质量发展社会的质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平安中国,更需要健康中国与幸福中国。在从事健康促进的伟大工程中,维护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或者对于社会来说,如何来达成一个最低的共识,这需要底线思维。进入新时代,维护健康既是个人权利也是个人义务。只有清楚地知道健康的底线思维是什么,人与人之间才能有共识,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关于健康的最低标准和规范。
02
什么是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巧,它要求在面对决策和挑战时,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接受这种情况。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从而有备无患、遇事不慌。
底线思维的核心在于“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这意味着在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还要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决策技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保持谨慎和警醒,同时也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具体运用中,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和底线,识别关键因素并分析风险,反向思考并设想最坏情况,以及寻找备选方案和制定应对策略。这些步骤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全面地评估风险和问题,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总之,底线思维是一种帮助我们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工具。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底线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03
健康的底线思维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与质生产力是当下社会的高频词,作为一名健康工作者,我的思考是:维护健康的事业与个人努力愈是高质量发展,愈是需要有底线思维。从个人来说,身心的健康将是维护健康的基本目标。而从社会要求来说,如果对个人健康的过多干预,在市场消费经济的影响下,未必能实现既定的社会和谐目标,反而有可能增加对维护健康的社会成本,甚至造成过度的医疗,甚至是对个人权利的侵蚀。
而把握健康的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健康的底线思维可能不是身心健康。因为进入到信息社会,包括疾病在内的身心健康属于个人隐私。但每个成年人应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从执行健康法的意识上,维护角色健康是个人与社会的下限。基于社会面,作为个人,你有权处置自己的身心健康,但需要始终保持自己的角色健康。这样,个人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而影响到他人的利益,而对社会健康起到一个健康的促进。
因此角色健康恐怕是全社会需要理解的一种底线思维。健康促进有了角色健康这个底线思维,身心健康的促进才不会被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过度医疗才有可能得到遏制。个人的健康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角色健康的底线思维逻辑,让强制医疗有了充分的执法理由与根据。
04
角色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对于健康的标准,常识告诉我们,当我自己没觉得生病而且他人也觉得我没病,我就是健康的。然而在当今健康意识日益高涨、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日益普及、且健康的标准越来越高的市场经济时代(个人观点: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要把健康做成产业,要让健康成为一种消费),真正的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将成为一种奢望。
我们不能不重新定义可操作的健康,而这个可操作的健康是需要基于社会学的,而不是生物学的或者是心理学的。也就是说,角色健康是站在社会学的高度,不是用人的身体或心理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因为那属于个人隐私,而非社会公德;但一个人在家庭、在单位或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是否健康,则是需要个人自己、他人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从健康法的角度,个人承担社会角色必然需要有健康的状态,如果自己能通过医疗行为维护自己的健康行为,社会没有理由不接受他为一个健康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健康维护与个人健康隐私保护中找到平衡点。
因此,角色健康是基于个人的家庭生活、工作或社会生活而言的,只要在这三方面表现出健康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就达到了角色健康的最低标准。角色健康者可以是完全的身心健康者,也可以是通过医疗保健措施维护其健康的生理及心理功能状态。譬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通过一切慢性病管理措施而保持血压或血糖值处于正常范围,而且能让自己正常从事家庭与社会生活。
对于诸如慢性躯体性疾病、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者,角色健康不是平白无故地装出来的,而是通过生物医学、心理医学干预维系的。不加干预手段而强撑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那是带病生活或带病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角色健康。对于有慢性躯体疾病或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而言,真正的角色健康是通过生物医学、心理医学或行为医学的自觉而主动的干预,让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处于与其他健康人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种状态,并能让患者自己过与其他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果一个人做到了角色健康,社会能够好地尊重与保护他们的健康隐私,就没有人能够歧视他们,他们自己也就会从此享受到角色健康所带来的与健康人同样或相近的社会生活体验。进入到老龄化、信息化时代,医学科技越来越发达,健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成为一种奢望。人们又应该如何来认识健康?面对生活,又要如何来定义健康?个人以为:大健康产业的质生产力不应只是维护身心健康的生产,而更应该是维护角色健康的一切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