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昨天,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运动与康养分会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养健康促进分会、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等单位举办的“健康中国2030体重管理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在中国(武汉)国际银发经济博览会同期举办。本文作者在会上做了《中老年心理健康中医新进展》主旨演讲,演讲中,作者分享了汉字心学中的“心”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下文字是编辑根据作者的演讲做的整理。1.jpg                             图1.博览会议部分图片剪辑image.png     图2 马恩祥老师的演讲PPT截图

当我们谈论“心理健康”时,总会联想到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等个人状态。但你是否想过,汉字“心”的构型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心理健康哲学?

一个看似简单的“心”字,竟藏着古人关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深刻智慧。今天,让我们一同解锁“心”字的密码,探寻那些被我们日日书写却未曾察觉的生命启示。

“心”之形:四个笔画,两种平衡

仔细观察“心”字,你会发现它的四个笔画彼此分离,互不连接。这绝非偶然——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清晰的角色边界。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源于对个人自由的感知:每个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如同“心”字中彼此独立的笔画,在一定的自由度中舒展个性。

然而,“心”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独体字。四个看似分离的笔画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字形。这揭示了心理健康的另一维度: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个人的价值需要在社会关系中彰显,就像“心”字的笔画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意义。

“心”之韵:外圆内方的人生智慧

“心”字的外形圆润,内部却蕴含着棱角——这不正是理想的人际相处之道吗?

对外圆融,保持关系的和谐;对内方正,坚守个人的原则。这种“外圆内方”的智慧,恰好对应着中国古铜币的哲学意念:在个人自由与集体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一味妥协,也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坚守自我的同时,灵活地适应环境。

“心”之警:当“心”变成“山”

最发人深省的是,当我们心理失衡、压力倍增时,“心”字在想象中仿佛被挤压成了“山”字。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生动的意象映射:“压力山大”不只是玩笑,它是心理状态在文字中的投射。当个人的心理空间被压缩,当社会角色变得沉重,心的自由就被大山的重量所取代。

这个变化提醒我们:心理健康的核心,就是维持“心”字原本的平衡状态——既保持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又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归“心”之本

在这个强调连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心”字的原始智慧:清晰的边界让我们保有自我,整体的和谐让我们融入社会。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

下次当你写下“心”字时,不妨多看一眼这个充满灵性的汉字。它的每一笔都在提醒:真正的心理健康,是在个人自由与社会适应之间,找到那个美妙的平衡点。

愿你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让它变成压垮你的“山”。在这四个笔画的方寸之间,藏着的不只是汉字的奥秘,更是我们安顿此心的永恒智慧。

欢迎加入中医心理师的专业训练,从汉字心学中汲取心理成长智慧。

1.jpeg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心理师的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和服务信息。一起见证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与成长!

5.jpeg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点此查看第一期培训详情)
(点此查看第二期培训详情)

阿呆老师,13720180269

阿呆.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