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阳明心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湖北爱心公益中小企业联盟阳明心学大讲堂预告
图1 湖北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万润杰主任在主持会议
上周六,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马恩祥理事长参加了由湖北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美好企业联盟产业共享总部等发起的公益中小企业联盟的线下分享会。爱心天使的万主任和科创中心的金总决定在公益中小企业联盟开设阳明心理大讲堂,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响应。各公益中小企业联盟会员在此平台上互相分享企业员工学用阳明心学的体会,共同促进企业彼此的健康成长,为企业爱心公益做得更好。互动交流阳明心学能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下面仅从四个方面来做一个分析与解读。
图2 一通科创财税法服务平台金忠胜董事长做主旨演讲
01
在焦虑的时代,向内求索:阳明心学如何成为我们心理健康的“定盘星”
“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是否道出了你内心的困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焦虑、迷茫和内耗似乎成了常态。当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解决方案时,一种源自古老东方的智慧——阳明心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向内求索”的路径,它不仅是哲学,更是一套强大的心理建设与实践体系。
王阳明的学说,绝非空谈,它从根源到方法,为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一、心理问题的“心学诊断”:根源在于内心的失序与方向的丧失
从心学视角看,许多心理问题源于两个根本原因:
内心的失序:当“私欲”(如灾难化思维、过度攀比)如浮云般遮蔽了我们本自具足的“良知”,内心就失去了明亮的准星,陷入“良知”与“私欲”的内战与胶着,表现为持续的纠结、犹豫和巨大的精神内耗。
方向的丧失(立志不足):更深层的原因,是 “志不立” 。如同航行没有灯塔,人生缺乏一个由内心生发的、坚定的根本方向。没有志向锚定,人心便如无根之萍,极易在情绪和外界风浪中颠簸流转,失去了所有的抗压性与稳定性。
二、“心即理”与“立志”:建立不可动摇的自我主体性
心学第一原理——“心即理”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不在外界,而在你心中。而将这一原理转化为心理力量的第一步,就是 “立志”。
立志,是确立内心的“定盘星”:它不是简单地设定一个功利目标,而是确立以良知为生命主宰的根本方向。志一立,生命的能量便有了焦点和主轴。用王阳明的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在心理层面,立下坚定之志,是抵御内耗、凝聚心理能量的总开关。
告别价值依附:通过“立志”,我们彻底收回对外部评价的依赖,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与内在价值,从而建立起稳固的、不可动摇的自我主体性。
三、“知行合一”:最有效的行动疗法
“立志”给出了方向,而“知行合一”则是沿着方向前进的最坚实步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认知必然包含着行动的冲动。
将其化为心理练习,就是:
用行动击破内耗:对于“想太多而做不到”,最好的解药就是“在事上磨练”。一个依从良知的微小行动,其带来的正向反馈能有效打断负性思维的循环。
在行动中巩固志向:志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正是在“知行合一”的每一次实践中被验证、被强化、被铸就。
四、“致良知”:终极的心理调适与人格成长
“致良知”是最终的归宿,它为一个完整的人格成长提供了路径。
“致”是双向的功夫:
向内:觉察与扩充。在情绪波动时,觉察是什么私欲遮蔽了良知,并将良知的聲音唤醒和放大。
向外:践行与落实。将内心的良知,即刻在事上实践。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过程,就是“格物”,即纠正内心的偏邪念头。每一次“格物”,都是在为我们的人-格大厦添砖加瓦,都是在朝着志向所指的方向前进。
总结而言,阳明心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心理建设体系:
它以 “立志”为发动机和总开关,为我们的人生凝聚能量、指明方向;
它以 “心即理”为根基,帮我们建立不假外求的自我主体性;
它以 “知行合一”为方法,引导我们用果断行动打破思虑困境;
它以 “致良知”为路径与归宿,让我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格物除蔽,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内心的光明。
在压力重重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尝试一下这种“向内求索”的智慧。先为自己立定一个向光而生的志向,然后,在行动中一步步走向它。这套古老的智慧,必将赋予你一颗愈加强大、澄明且行动力十足的心。
02
在人工智能时代,向内觉醒:阳明心学赋予我们的四种成长
当人工智能以惊人的效率处理信息、生成内容、甚至预测模式时,一个深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人,我们不可替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许不在外部技能的追逐,而在向内的心灵觉醒。五百年前的王阳明心学,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反而闪耀出跨越时空的智慧,它为我们指明了在AI时代至关重要的四种成长:勇气、胸怀、智慧与人格。
成长一:勇气——来自“心即理”的行动力量
AI可以分析风险、提供方案,但它永远无法代替你做出那个需要承担后果的抉择,并为之负责。
心学智慧:“心即理”。真正的答案不在权威的算法或外界的评价里,而在你内心的良知与判断。这套法则将选择的权柄和责任的根基因还给你自己。
AI时代的价值:这赋予了我们在信息过载和不确定性中,不依附于外部评判、敢于听从内心、果断行动的勇气。当AI给出十条路径时,是“心即理”的勇气,让我们能坚定地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一条,并一往无前。
成长二:胸怀——来自“万物一体”的仁心格局
AI可以连接万物,但它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慈悲与爱。它处理数据,却不理解生命。
心学智慧:“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王阳明认为,真正的“仁”是与天地万物感同身受。看到孩童坠井,我们会揪心;见到鸟兽哀鸣,我们会不忍。这份将万物纳入自己胸怀的感知力,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AI时代的价值:在技术可能将人物化、将关系数据化的时代,心学的胸怀让我们保持人性的温度与连接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关怀他人、体恤生灵、承担责任。这份格局,是冰冷算法无法触及的文明高度。
成长三:智慧——来自“知行合一”的求真精神
AI拥有海量的“知”,但它无法在真实世界中完成“行”的闭环,无法体会“知”与“行”在实践中相互激荡的真谛。
心学智慧:“知行合一”。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够穿透表象、在实践中验证并转化为行动的“真知”。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AI时代的价值:这培养了我们一种穿透信息迷雾的洞察力。对于AI提供的结果,我们不盲从,而是将其置于实践中去检验、去修正。这种“事上磨练”出来的智慧,让我们成为AI的主人,而非盲从的奴仆,始终把握“求真”的主动权。
成长四:人格——来自“致良知”的终极定力
AI可以被训练得高度“人格化”,但它没有“本心”,更没有需要一生去砥砺、去守护的人格。
心学智慧:“致良知”。这是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罗盘。在AI时代,价值观可能被算法潜移默化地塑造,而“致良知”的功夫,就是不断擦拭这个罗盘,通过“为善去恶”的实践,来稳固和升华我们的人格。
AI时代的价值:这构成了我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最底层的定力与内核稳定性。无论外部技术如何迭代,潮流如何变迁,我们都能依循内心的良知,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成为一个内在统一、表里如一的“真人”。这种人格魅力,是最高级的吸引力。
结语
人工智能拓展了我们的能力边界,而阳明心学,则守护并提升着我们人性的核心地带。
它提醒我们:
用“勇气”去选择,而不只是计算。
用“胸怀”去连接,而不只是利用。
用“智慧”去实践,而不只是知道。
用“人格”去站立,而不只是适应。
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让我们回归内心,借由古老的智慧,铸就AI无法替代的四种成长。那将是我们面对未来,最从容、也最强大的姿态。
03
五重人生境界,你的“致良知”在哪一层?
王阳明说:“人人心中有仲尼。”人人皆有圣贤之心,人人皆在圣贤之路。然而,心虽有,容量却不同;路虽在,长短却有别。阳明先生曾将“致良知”比作炼金,不仅追求纯度,更考验份量。
这纯度与份量的千差万别,最终将我们塑造成了境界完全不同的人。纵观世间,大致可分为五重境界:世人、能人、君子、贤人、伟人。你的“致良知”修行到哪一层,你的人生便停留在哪一重天地。
第一重:世人——未觉之我,随波逐流
此境界中,良知如镜,蒙尘甚厚。其心随外境起伏,为名利所驱,为情绪所困,未能觉察内心本有的光明。他们或许善良,但脆弱;或许努力,但迷茫。其人生,往往被动地承受苦难,在烦恼海中随波逐流。
致良知状态: 良知被遮蔽,偶尔一现,但无法主导生命。
第二重:能人——利器在手,双刃之剑
能人已显才干,或精于术,或长于谋,能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其“致良知”的功夫多用于事功,内心修为的“份量”远未跟上能力的“纯度”。良知若只为功利服务,则才能便成双刃剑:可成事,亦可败德;可利人,更可害己。历史上许多能臣巨贾的悲剧,皆源于此。
致良知状态: 在事上有所磨练,但良知未能一以贯之,人格与能力不匹配。
第三重:君子——内心光明,从容中道
经由“伪君子”阶段的挣扎与反思(即意识到道德的重要却未能全然践行),真正跨越到“君子”之境。君子已立下坚定之志,“致良知”成为其为人处世的自觉准则。他们表里如一,内心光明,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环境而不失其原则。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他们已从利害的纠结中解脱,获得了内心的从容与稳定。
致良知状态: 良知成为内心的主臬,知行趋于合一,人格稳固。
第四重:贤人——自足圆满,幸福之境
贤人之境,其“致良知”的功夫已臻化境,良知的“纯度”与“份量”都足够深厚。他们超越了外在评价,内心充实而自足,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他们的幸福不依赖于外物,而源于内心良知的沛然流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内心一片温润、平和与喜悦。这,便是登上了幸福人生的稳固平台。
致良知状态: 良知全然呈现,知行圆满合一,生命处于自足的幸福状态。
第五重:伟人——天地立心,光明永存
此为极少数人能至的化境。其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致良知”已从个人修养扩至为苍生立命。如阳明先生一般,他们的人格与智慧能穿越时空,照亮后世。他们的一生,是良知在人间最极致的彰显。
致良知状态: 心即宇宙,良知光明,普照万物。
结语:你的志向,决定你的境界
这五重境界,并非遥不可及的天阶,而是我们每个人“致良知”功夫深浅的真实映射。王阳明强调:“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行进在心学的修行路上,至少能助我们:
从“世人”的苦难中脱离,成为心理健康的“君子”。
从“能人”的双刃剑中解脱,避免伤己伤人,跃升至圆融的“贤人”。
“致良知”的修炼,是一个不断剥离伪饰、向内求索、扩充心量的过程。它让我们从被动承受命运的“世人”,一步步成长为能主宰自己、照亮他人的光明所在。
这条路,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践行。因为,它通往的,不仅是成功,更是心灵的彻底自由与幸福。
04
突围与生长:阳明心学能给中小企业带来什么?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战略摇摆不定、团队执行力薄弱、文化凝聚乏力。当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找管理工具和商业模型时,一种源自古老东方的智慧——阳明心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套从“心”破局的底层操作系统。
王阳明的学说,绝非空谈,而是一套关于行动、判断与凝聚的实践哲学,它能给中小企业的组织成长带来四大核心价值。
一、战略定力:在喧嚣中“立定志向”
小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机会主义”:什么热就追什么,最终在追逐中迷失方向。
心学智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企业价值:心学要求企业首先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天命”或“志向”是什么? 这不仅仅是盈利目标,更是企业存在的核心价值与终极追求。一旦确立了“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或“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坚定志向,企业就获得了在诱惑与困难面前不摇摆的 “战略定力” 。所有的资源与决策都将围绕这一志向展开,从而避免资源的分散与浪费。
二、高效执行:在团队中践行“知行合一”
许多企业不缺好的想法,缺的是将想法变为结果的执行力。“知”与“行”在组织内部是脱节的。
心学智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企业价值:心学的“知行合一”是最高效的执行力文化。它强调:
真知必行:一个被团队真正理解和认同的战略(真知),必然会驱动大家去行动。
行中求知:方案不必追求完美,要在行动中快速验证、迭代和深化认知。它催生的是一种 “事上磨练” 的组织习惯,鼓励团队在实战中解决问题,而非在会议室里空谈。
三、组织凝聚:打造“万物一体”的团队文化
中小企业最大的资本往往是“人”,而最大的内耗也来自于“人”。部门墙、推诿扯皮会极大地消耗组织的生命力。
心学智慧:“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企业价值:此心学理念可以转化为极致的团队精神和客户导向。它引导员工和管理者将同事、客户、合作伙伴视为命运共同体,而非简单的利益交换关系。当团队建立起“同仁一体”的感知,就能自然生出责任感、协作精神与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对客户,则能生出真诚的“服务之心”,超越冰冷的交易关系,建立稳固的信任。
四、精准决策:依靠“致良知”的商业直觉
在信息不完备、需要快速决策的时刻,数据和模型往往滞后,此时企业家的判断力至关重要。
心学智慧:“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企业价值:“良知”在企业经营中,可以理解为一种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的商业道德与直觉。它是在长期实践中磨砺出的,对什么是“正确的事”的敏锐感知。
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如是否牺牲品质换取短期利益),良知是“道德罗盘”。
在面临战略抉择时,良知是“直觉雷达”,帮助企业家超越繁杂的数据,做出更具远见的判断。一个遵从“良知”的企业,更能赢得市场的长期信任。
结语:修心与治业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阳明心学提供的不是一套刻板的管理制度,而是一种激活组织、凝聚人心、指明方向的“心法”。
它指引企业:
由内而外地生长,先立定志向,再向外征伐。
在行动中求真知,用果断的执行取代无休的争论。
在协作中塑灵魂,用一体的仁心打破组织的壁垒。
在决策中守本心,用良知的明灯照亮前路的迷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修好这份“心学内功”,或许正是中小企业实现韧性生长、突出重围的最强大力量。
图5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值得心学爱好者研讨的书)
我们以为,学习阳明心学,应该是终身学用,坚守读原著,事事致良知,从原著中感悟,在事事中实践,方能有更大收获。而阳明心学大讲堂则是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让阳明心学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服务于中小企业做更多更好的爱心公益。
欢迎加入湖北爱心公益中小企业联盟心学大讲堂互动交流与分享!
微信联系方式:13317138231。
关注本公众号,可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