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的东方意象思维,以及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决定了既往的心理治疗技术的应用局限于精神心理障碍,然而在中国社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多有严重的病耻感,社会也容易对这部分患者产生社会性偏见与客观上系统性的歧视,譬如一个曾经患过心理障碍的人得到工作岗位的机会与一个曾经患过器质性疾病人的机会会少许多。就像早年患乙型肝炎的患者就不容易得到就业机会一样。 所以,尽管国家近年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服务,但到医疗机构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仍然有许多顾虑。这其中自然有许多原因,但从普及心理治疗的角度,可能需要改变一下心理治疗的专业思维。

从当下的医疗卫生行业,心理治疗专业应用仍然局限于精神心理科和心理门诊,其他临床学科,除了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治疗”的概念与系统化操作化,其他临床学科均未足够认识到心理治疗在临床疾病中的作用,譬如作为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还有身心疾病或者心身疾病的治疗对于心理治疗也是忽视的一种状态。

医疗卫生行业对于心理治疗的这种局限性思维,可能助长了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病耻感。如果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能在重症患者、急性创伤、身心疾病、心身疾病中普遍开展常规的心理治疗,让心理治疗技术普及到非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者中,让大家认为心理治疗技术是一种降低药物使用、增加药物和其他物理治疗疗效的协同性治疗手段,也许慢慢地老百姓就会改变心理治疗与精神心理障碍相关联的认知,而乐意接受心理治疗,这不仅能降低器质性治疗的有形成本,而且能促进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于心理治疗技术作用的认知,促进他们对于心理治疗技术的重视,从而为心理治疗的普及使用提供一个更好的专业环境。

目前广泛被普通群众所接受的健康体检,正是源于大家对于疾病预防与早查早治的认知,如果摒弃心理治疗技术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独家应用,而将心理治疗拓展到重症疾病、急性创伤性疾病、身心疾病、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多发慢性疾病的治疗,将能起到淡化心理治疗技术与精神心理障碍的关联,从而消除心理治疗就是精神障碍的社会性认知,使得人们像重视健康体检那样,也重视心理健康体检。一旦人们对于心理健康体检也能接纳,就能很好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健康的影响,从而乐意接受心理治疗。

因此,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起点不应该是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而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即非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治疗,通过住院患者的心理治疗技术使用,逐步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心理治疗,将现代医学模式的三要素(生物医学、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知识传播到普通群众中去。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模式不只是医疗卫生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也是需要让广大群众所能了解与接受的,否则,现代医学模式也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应用环境,这也可以抑制医药资本在医疗市场中的无序扩张。

目前有一个好的趋势就是不少的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都在积极参加心理治疗技术的培训学习,而且不少人在走“双师型”医疗卫生职业发展之路,即“医师+心理治疗师”、“护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期待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者,能积极支持他们在深耕基础医疗卫生专业的基础上,系统学习与掌握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为开创新时代的大健康医疗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一个观点:由于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是技师,不具有临床诊断权与处方权,因此心理治疗技术推广的起点在于临床医师;且由于一般人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偏见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起点也不在心理治疗惯常应用的精神心理科和心理门诊,而应该在非常需要心理治疗的重症医学科、急性创伤临床科室、身心疾病或心身疾病常见的科室,以及方便推行心理治疗的中医诊疗科室,尤其是基层首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全科门诊,而能否让心理治疗技术得到很好应用,不在于心理治疗师本身,而在于临床医生的处置与护理人员的推介。这其中的道理,我想每个医院管理者和卫生行政管理专业人士都能品味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