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过度、感受缺失的时代,回归本心的疗愈智慧——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心得分享

照片1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钟宝亮院长做开班致辞

照片2-3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第四期)开班合影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的千古箴言,既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更是现代人心理疗愈的终极追寻。
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压力,让人们习惯用 “脑” 去分析、判断、对抗一切。过度思虑填满了生活,僵化认知束缚了心灵,淤堵情绪累积在身心,却唯独忘了用 “心” 去感受当下、接纳自我、安然存在。
这种 “心” 与 “脑” 的分离,正是焦虑、失眠、抑郁等诸多心身问题的根源。正如中医 “形神合一” 的核心思想所言,身心本为一体,失衡便会引发不适。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深入学习了五大核心疗法:汉字心学、五态心身辨识、道家认知疗法、移空技术、五音疗法。它们层层递进、相互呼应,构建起一套从 “脑” 的理性认知通往 “心” 的直觉体验的完整疗愈体系,为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供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01 汉字心学:解码文化基因里的情绪密码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承载着古人对身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是一座蕴藏千年的文化心理宝库。
汉字心学,正是通过解析与心理、情绪相关的汉字构型,唤醒我们深埋的文化潜意识。
“思” 字上为 “囟”(代指大脑)、下为 “心”,直白揭示古人眼中的思考,本是 “脑” 与 “心” 的协同,是带着情感与直觉的鲜活过程,而非单纯的理性运算。
“愁” 字上 “秋” 下 “心”,“秋心为愁” 的构型,恰是季节更迭在人心上的投射,生动诠释了中医 “天人相应” 的身心观。
“怕” 字从 “心” 从 “白”,“白” 寓意空白、失色,精准描绘出恐惧时内心空洞、面色发白的生理心理联动反应。
汉字心学的疗愈之力,在于让来访者看见自己的情绪困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认知层面的 “松土”,为后续的 “修心” 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照片4 左一为杨秋莉教授、右一为马恩祥老师
02 五态心身辨识:精准定位你的 “心身画像”
基于《黄帝内经》“五态人” 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杨秋莉教授团队历经近 40 年研究,研发出 “五态心身辨识系统”,将人的身心特质清晰划分为五类,如同为心灵做一次精准的 “CT 扫描”。
太阳之人:如张飞般急躁易怒、雷厉风行,阳气偏盛,易患焦虑、高血压等问题;
少阳之人:似猪八戒机智灵活、喜动恶静,性格善变但不够坚持;
阴阳和平之人:像诸葛亮般权衡利弊、情绪稳定,是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
少阴之人:若沙僧般谦虚谨慎、含蓄内敛,处事沉稳不张扬;
太阴之人:如林黛玉般多愁善感、敏感抑郁,阳气不足,易陷入情绪低谷。
这套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超越简单的病理标签,从体质、性格、情绪反应模式等多维度,勾勒出立体动态的心身画像,为后续疗法的选择与配伍提供精准导航。比如太阳之人适合用道家认知疗法 “以柔克刚”,太阴之人则可通过移空技术配合五音疗法激发内在阳气。
照片5 课间休息张亚林教授为学员老师们在培训教材上签名
03 道家认知疗法:给执念松绑,让心灵归位
张亚林教授团队创立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从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等道家智慧中汲取力量,将抽象哲学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重塑步骤。
与西方认知疗法聚焦 “自动化负性思维” 不同,它更深入个体的深层价值观与人生信念,引导我们直面三个核心追问:
是否在无休止的 “争强好胜” 中耗尽心神?
是否因 “过度欲望” 的无法满足而焦虑不堪?
是否因执意对抗规律、强求结果而屡屡受挫?
这一过程正是 “为道日损” 的实践 —— 减去多余的欲望、偏执的妄念与强烈的自我中心,让僵化的 “脑” 式信念,逐渐转向灵活顺应的 “心” 式体验,完成认知层面的关键跨越。
照片6 刘天君教授为学员老师们远程答疑
04 移空技术:一念之间,与症状温柔和解
刘天君教授团队创立的移空技术,堪称 “从脑到心” 的直接跳板,它绕开复杂的理性分析,直接进入 “心物一体” 的体验层面。
其操作核心是将无形的负性心身症状(如莫名的焦虑、挥之不去的悲伤),具象化为可见的 “象征物”(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团灰暗的雾气),再为其设定一个 “承载物”(如盒子、布袋),然后在想象中逐步将它们移向远方,最终归于空境。
照片7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委曹玉萍教授与移空技术讲师陶红英老师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三点:
具象化:让难以言说的感受变得有形可触,便于掌控;
心物交互:想象中的移动,能引发真实的身体放松,印证 “身心同频” 的真理;
超越对抗:不追求 “消灭” 症状,而是通过改变与症状的关系,实现温柔和解。
这种无需语言赘述的深层体验,是任何认知说教都无法替代的疗愈力量。

照片8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艺术专委会宋心鹏主委讲授中医五音疗法
05 五音疗法:让乐音滋养身心,让疗愈融入日常
宫、商、角、徵、羽,中医五音不仅是古老的音律体系,更是与五脏、五志相通的自然疗愈工具。通过乐音的物理振动与情绪共鸣,可直接调理脏腑气机,安抚情绪波澜:
角音(对应肝):疏解郁结的怒气;
徵音(对应心):提振低落的喜悦;
宫音(对应脾):培养沉稳的心境;
商音(对应肺):收敛过度的悲忧;
羽音(对应肾):克服莫名的恐惧。
在宋心鹏老师的实践中,五音疗法早已超越 “治疗” 的范畴,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当契合自身 “五态” 的乐曲奏响,当身体跟随五音脏腑体操轻轻舞动,仿佛能唤醒基因深处沉睡千年的生命智慧,让疗愈在日常中自然发生。
整合之道:一场从 “脑” 到 “心” 的回归之旅
这五大疗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连续性疗愈路径:
以汉字心学为 “引”:唤醒文化潜意识,建立初步觉察;
以五态辨识为 “图”:精准定位心身特质,明确疗愈方向;
以道家认知为 “纲”:重塑核心信念,破除痛苦根源;
以移空技术为 “术”:深入体验层面,和解心身症状;
以五音疗法为 “养”:融入日常生活,持续涵养心神。
从文化认知到个体觉察,从思维重构到身心体验,最终回归生活日常,这正是一场完整的 “从脑到心” 的归家之路。
照片9 右一为本文作者何小华副主任中医师、右二为张亚林教授
结语
中医心理学的智慧,在于它从不将人视为需要修理的机器,而是视作与天地共振的鲜活生命整体。
汉字心学、五态心身辨识、道家认知疗法、移空技术、五音疗法,都是这一整体观的实践结晶。它们共同告诉我们:真正的疗愈,不是用新的理论填满大脑,而是让过度活跃的 “脑” 安静下来,让我们有机会听见那个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 “心” 的声音。
这条路,正是先贤所指引的 “致虚极,守静笃” 的疗愈之道,也是现代人在喧嚣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必经之路。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的学习心得整理,旨在分享交流)
思考丨你是否也常陷入 “脑” 的过度思考,却忽略了 “心” 的真实感受?你有过哪些与自己和解的小瞬间?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简介:何小华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中医院 科教科主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何小华传承工作室副主任中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民主同盟抚州市临川总支 副主委,拜师于江西省名中医付勇博士,江西省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理事,抚州市针灸学会理事,抚州市医学会康复分会常委,抚州市中医针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特色治疗:面瘫、中风偏瘫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偏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疼痛、踝关节疼痛等有显著疗效;且运用中医心理进行情绪减压、调理睡眠、胃肠疾病、情志病、慢性病、亚健康等;已开展中医健康科普讲座、心理健康科普讲座近百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