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大学毕业女生删除90%同学被骂有病上全网热搜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很个性化的,微信好友可以互加,也可以互删,保留谁与删除谁都是每个人的权利。如果有谁删除了我,代表他不愿意被“我”打扰,或者不愿意看到“我”而已,作为一个成年人,交友是双方你情我愿,一方不愿意成为微信好友,自然就可以互删。就像这个同学毕业了,想要有个重新的人际开始,对作为同学的微信好友进行一次清理,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大删除之前都微信通知了同学。如果遭她删除的同学,可以有自己的情绪和看法,但至少人家让你知道了,你在她的心目中没什么交集,你不也少了一个未来的心理负担吗?为什么就要认为人家有神经病呢?
当下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一些缺乏成人教育的年轻人,他们长期处在一个优越的生长环境之下,非常的自我,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许这位女性删除了他们,他们的心理因此而受到刺激了,也许说别人有病是最好的自我防御了。这在精神分析中叫做合理化,别人删除了他,他感觉心理受到损伤,而最好消除这种损伤感受的方法就是投射到他人心理有病。
如今的社会发展,给所有人的心理带来影响与冲击,但这并不代表受冲击的人心理有病。心理是非常个性化,处于少数状态的心理并不代表是有病。这位删除90%同学的女生做法看似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期待,但这也是一个人生活的正当权利,并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她的心理应该是比较务实的,只是她没有细想此事会给她带来另外的心理压力。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有病,一是要看他/她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而主动寻求帮助,经过临床医生的诊断方可成立。另外一种是他们自己不能认知到,但其心理与行为出现了周围亲人与同事明显觉察到的异常,而且这种异常影响到他人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影响到这个人自己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除这二种情况下,即使是临床医生也不能妄断他人有心理疾病。
大健康时代,健康成为一种消费,大健康也成为资本追逐的领域。心理健康的消费不一定是心理疾病市场,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促进市场。我们可以说某人可以在心理健康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不要认为人家是心理有病。其实,当下很多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行为异常的症状,其病根并不在个人身上,而是社会环境的问题,只要改善了相应的社会环境,这些所谓心理异常的人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有病了。
所以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而不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我更倾向于局部的小社会患病了,比如这些骂这位女生的那些同学,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环境可能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扩展到这一代青年人过去成长的社会环境出了问题,没有培养出充分尊重他人、提升自尊水平的品格来。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好的反躬自省精神,但当下的社会中,相当一些人只会找别人的原因,而缺乏自我反省。对于健康而言,公民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别人的健康由别人来负责。如果是这样,我们只会遇到说自己有病,而不会骂别人有病。更何况疾病是个人隐私,骂别人有病就是非常的不地道了。心理对他人来说看似很复杂,其实对于个人自己来说,只是十分个性化,只要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不损害他人利益,就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自己觉得他人删除了自己的微信而感到难受,恐怕不是别人有病而是自己的心理出现了些许问题了。就如同笔者创设的费奥心理品牌,“弗奥”的“弗”有“矫正,纠正”的意思,自己主动或寻求他人帮助,矫正或纠正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