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准确揭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938年,一位战地医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救治了第37个伤员,他的眼睛里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光芒——那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奇异的平静。”这位医生不知道,他无意中记录下了抗战精神在心理层面的最初显现。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坐在舒适的心理咨询室里,很难想象那种在极端困境中锻造出来的精神力量,竟然能与现代心理学相融合。但事实是,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心理韧性、集体信念和希望的力量,正在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宝贵资源。

“抗战精神”的核心心理要素

许多人误以为抗战精神只是关于牺牲和忍耐,其实远不止如此。它至少包含三个核心心理要素:

心理韧性——在长期压力下保持心理功能的能力
意义感——坚信自己所做之事具有超越个人的价值
集体效能感——相信集体行动能够改变现状

这些特质恰恰是现代人面对生活压力时最需要培养的心理资源。

在咨询室里的“精神传承”

张先生因职场挫折前来咨询,他形容自己“彻底被击垮了”。咨询师没有直接给他建议,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1940年,一位负责情报工作的前辈,每次发送电报都知道可能暴露自己,但他关注的不是恐惧,而是‘这次情报能拯救多少同胞’。他不是不害怕,而是找到了比恐惧更强大的东西——您觉得,那是什么?”

张先生沉默良久:“是信念吧?他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这次对话成为张先生转变的起点。他开始思考:我在为什么而奋斗?什么值得我坚持?

四招将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心理调节

  1. 建立你的“精神防线”
    就像当年有多道防线一样,建立多层心理防护:睡眠、社交、兴趣、运动...不让一次挫折就突破所有防线

  2. 寻找你的“信念锚点”
    问自己:超越个人利益,我相信什么?重视什么?这可能关乎家庭、社区或某种价值观

  3. 培养“战术灵活性”
    抗日军民常常灵活调整策略,这在心理上叫做“认知弹性”——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能够换种方式思考问题

  4. 构建你的“支援网络”
    没有人是孤军奋战,建立你的“心理后勤系统”,知道在困难时可以向谁求助

特别提醒:我们不是在歌颂战争

将抗战精神应用于心理咨询,绝不是美化战争或苦难。恰恰相反,我们是在铭记那段历史的同时,让前辈们的付出通过另一种形式产生当代价值——帮助他们用牺牲换来的和平时代的人们,更好地生活。

那些舍生忘死的人,想要守护的从来不只是国土,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幸福与安宁。而好好生活,活出生命的韧性和光彩,或许就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好的贡献,也是对那段历史最深的敬意。

【本文旨在从历史中汲取心理资源,如您正经历严重心理困扰,请务必寻求专业帮助】

也让我们能够自豪地宣告:民族复兴、强国有我。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第四期)

(点此查看第一期培训详情)
(点此查看第二期培训详情)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