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心理健康
又一个劳动节了,不少人响应社会的号召,外出旅游,为提升文旅经济做贡献。劳动节不管是继续工作或是外出游玩,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然而,劳动的性质本身与对劳动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却是显著性的。
01
聊聊劳动的显著性
这个显著性意义又称统计显著性。它是指零假设为真的情况下拒绝零假设所要承担的风险水平,又叫概率水平,或者显著水平。显著性的含义是指两个群体的态度之间的任何差异是由于系统因素而不是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假定控制了可能影响两个群体之间差异的所有其他因素,因此,余下的解释就是我们所推断的因素,而这个因素不能够100%保证,所以有一定的概率值,叫显著性水平。总的来说,它表示群体之间得以相互区别的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劳动有主动劳动与被动劳动之分,主动劳动是奉献与幸福,而被动劳动是责任与负担。劳动与运动也显著不同,劳动生产社会财富,而运动则消耗社会资源。如果运动成为一种劳动,劳动成为一种运动,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来说,那可能是最为理想的。
02
回避劳动的收获与代价
现在也有一些宅男宅女,不想工作,也少于运动,而只是在手机或电脑的网络世界里消磨时光。这其中到底多少是个人心理原因?多少是社会心理缘故呢?
对于劳动的心理体验,笔者少年时期有一段主动回避农业劳动的经历。1972年笔者12岁,这一年小学毕业的我进了普及二年制的家乡初中学校读书。到1973年的秋季,学习成绩蛮好的我,本应自然升级到二年级。由于家庭成分属于当时的“黑五类”,大概率是没法经过推荐读高中的。一想到自己将会于14周岁后回乡务农,从此将失去读书和长身体的双重机会,便自作主张跟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父亲提出要留级,申请重读初中一年级。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很诧异,听自己的一番不想做“童工”的说辞后,他们也都同意了,最终是自己在学校多待了一年。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考进卫生学校重新实现上学读书的愿望。三年的农民劳动生活,在父辈们的带领下,犁耙滚耖等农活样样精通,而且还在乡建筑队学到的泥瓦匠的一般手艺,村里的牛栏猪圈和晒场的红砖围墙都是我和另一叔叔做的。这个时候,自己也体验到了农业劳动和泥瓦匠的辛苦与乐趣。三年繁重的农业劳动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能吃苦和会睡眠,从不觉得有比那时做农民的辛苦,只要觉得自己有点累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小睡一觉。
现在不论是劳动节、清明节、春节都搞成了旅游经济,这对拉动消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可能会让节日的特殊文化意义有所淡化,从而损害传统赋予节日的象征性意义。
03
过劳对身心的损害
也有不少人在人们的眼中是工作狂,这其中如果是主动选择工作的,对于身心的不良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这个工作狂是迫于工作压力或责任,身体可能就难以承受。意象对话疗法的创始人朱建军教授提出心身是一种人骑关系,心理是主宰我们身心的那个人,身体是我们心理的那个坐骑。主动的工作狂,身体迟早会出现健康问题,因为作为你坐骑的身体将承受不了;而被动成为工作狂的人,恐怕不光是身体受不了,主宰我们身心的那个心理也会受不了。
过劳是应该避免的,每个努力工作的人们,要有一定的时间管理概念,要按照效率的科学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不能只是凭着心理的那股劲,不知疲倦,既要爱护坐在身体上的那个心理,也要爱护驾驭自己的坐骑——身体。人骑关系反映的是双重的身心关系。不仅仅心理是有灵性的,身体也是有灵性的。我们爱自己,要爱自己的每一处,不能为了心理的快活而累了身体;也不能为了自己身体的舒适而丧失了心理的意志;更不能做过劳或躺平而置身心的双重健康而不顾的事。
04
让劳动促进健康
劳动不仅仅是职业需要,也是人的心理需要,每个人的良知中都会有劳动的意愿,不想劳动一定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或个人生活环境或心理环境出现了某种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做心理分析或者寻求专业人员心理疏导。
劳动促进心理健康是指的主动积极的劳动,也是适宜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状态适宜下的劳动。劳动与休息一张一驰。判断劳动是促进健康还是损害健康,看是否能体验到辛苦,看是否能休息得好。而这最重要的身心一体化的评价指标劳累与睡眠体验。未感受到劳累或者或未体验到良好的睡眠,说明劳动影响了身心健康,需要对劳动的内容、或时间或强度加以调整。
累并快乐着,睡并自然醒来!这就是健康的劳动身心体验。如果你五一旅游归来,也是累与快乐,那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