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昨天发布的《精神科医师职业发展新解:考心理治疗师还是参加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一文,有网友留言反映有些地方不给报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开展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已7年,接触到一些这样的实例,综合大家反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精神科医师参加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即可从事心理治疗,无须通过报考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而浪费卫生专业人力资源。心理治疗师与精神科医师同属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国内教学型医院的确允许考双职称,但也是教学与医疗不同的双职称,而同属于医疗的医师再去考技师属性的心理治疗专业,的确有些得不偿失。虽然从卫生法学的角度,有些不合理,但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是有充分理由的。
二是保护精神科医师人才不流失。有些精神科医师报考心理治疗师,确有想到心理机构去创业或就业的倾向。地方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审核中不同意精神科医师报考,可能是基于精神科医师人才本来短缺,不想让其流失到心理机构中的苦衷吧?
三是规范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的考虑。卫生专业技术职称是系统与系列设计,临床医师与技师属于不同的系列,精神科医生是临床医师的职称系列,而心理治疗师则是技师的系列。虽然精神科医师考心理治疗师是基于成就复合型人才的自身需要,十分可贵,但对于卫生健康管理与人事管理部门的卫生专业职称管理也许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譬如统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这种双职称的医疗卫生人员,到底应该统计到哪一个职称口径中,如果双重统计,则会影响到真实的专业职称人员数量。
四是医疗机构忽视了临床医师的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报考心理治疗师的医师各科都有,当然精神心理科的医师更多。从与他们交流中感受到,相当一部分临床医师报考心理治疗师是为了证明自学心理治疗专业的成果。即使是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也未普遍开展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我们举办的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学员,绝大部分是自费报名来学习的,更何况那些重视心理治疗的非精神科临床医师,就更不可能由所在医疗机构来举办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了。
五是对心理治疗资质的管理理解有偏差。由于医保基金管理愈发严格,一些地方医保基金紧张,对于医保报销项目的审核越来越严。譬如有反映医保管理人员只认持有心理治疗专业资格证书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报销。有的地方医保管理部门只认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的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做心理治疗才能认,然而这些部门又没有组织相应的培训。其实按《精神卫生法》配套的《心理治疗规范(2013年版)》规定,经过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即可从事心理治疗。并未规定要由卫生管理部门组织。国家一直鼓励专业性社会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绝大多数的地方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和医保管理机构对心理治疗的社会化培训证书还是很认可的,只是一些精神科医师认为最为稳妥的办法是考上心理治疗师就不会有任何的争议而已,从而造成精神科医师寻求报考心理治疗师。
当然,也有一部分精神科医师报考心理治疗师的过程中,是由于某些专业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并不属于是因为精神科医师资格本身的原因。
精神科医师或其他专业临床医师系统学习心理治疗的确必要,但报考心理治疗师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做慎重考虑。而为了证明自己学习心理治疗的成果而去报考心理治疗师,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