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国财务发〔202327号)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三大部门于2023920日联合发布。其中《规范》PDF格式文件的第2039页有中医心理治疗。尽管此规范发布有近三年了,但仍然有不少医疗卫生及心理专业从业者仍不太了解或不甚理解《规范》的内容。应广大中医心理学习者的要求,在此做一详细解读。

一、《规范》中“中医心理治疗”项目原文内容解读

关于中医心理治疗的信息文字有以下内容:

项目编号:PBFA0024 

解读:“项目编码”由字母和数字共 位数字字母混合代码组成,项目编码中各码位赋值及含义各有不同,这里不做详细解读,大家可以下载《规范》详细阅读。

项目名称(中文):中医心理治疗

项目名称(英文):TCM psychological  therapy

项目内涵

原文:由中医心理学术机构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中医师、护士或中医心理师完成治疗过程。

解读:此规定表明哪些人具备哪些条件可以从事中医心理治疗。按照逻辑学与专业科学定义,中医心理学术机构应包括中医药、精神卫生、心理卫生行业组织或中医心理专门研究机构。而中医心理治疗的操作人员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心理治疗技术规范》规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外,另有经过中医心理治疗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中医师、护士或中医心理师也具有从事中医心理治疗的法定资格。

原文:中医心理治疗技术包括:创新中医心理疗法包括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即TIP技术、调神导引技术)/中医睡眠调控技术/中医催眠心理技术;咨询式中医心理治疗如传统情志疗法或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改良中医情绪疗法/心理针灸术/中医意向疗法等。

解读:这里所定义的中医心理治疗技术,实际涵盖面非常广泛,只要国家级行业组织或医疗机构学术委员会认可的中医心理治疗技术都包括在内。

原文: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采用由中医心理专家研制、已经被中医和心理学术机构认可的中医心理量表测量(心理测量暂可参照西医心理测量另行收费)后进行心理辨证;以声光振失眠治疗仪或多功能大脑综合调节仪或调神导引技术等进行“放松”和“低阻抗状态”营造后,对各种心理疾病进行治疗或根据不同刺激导致的认知、人格发展、情志问题和临床表现进行“再成长治疗”和对症治疗。也可以用于某些精神疾病康复治疗。

解读:此段规范是讲中医心理治疗的操作步骤。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运用中医心理量表和心理辨证进行评估与诊断,并不需要按照精神医学的诊断来做。其操作步骤与依据现代医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大致相同,并无本质区别。

原文:对于咨询式中医心理治疗如中医心理TIP数字疗法/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改良中医情绪疗法/心理针灸/中医意向疗法等可以参照西医心理治疗流程和收费标准进行。

解读:此段规范给出了对西医心理治疗技术本土化疗法的应用要求与说明。

低值耗材分档2

解读:“低值耗材分档”指对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消耗的、不能向患者收费的低值卫生消耗材料,按成本划分的档次。分档由低到高,按 1-9 分为 个档次,分值越大,成本越高,作为成本测算时的参考依据。低值耗材包括碘酒、酒精、碘伏、生理盐水、消毒液、耦合剂、棉球、纱布、帽子、口罩、鞋套、绷带、手术巾、毛巾、床单、铺巾、压舌板、滑石粉等医院内部运营需消耗的低值卫生材料。)

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医1/1/1/中医心理师1,耗时5060分钟

解读: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指完成该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各岗位医务人员数及操作平均耗时。耗时按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完成此项操作分别所需的累计时间计量,采用平均耗时耗时区间两种方式进行撰写。对于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特殊等待时间、制作时间、机器运行时间、培养时间等,均单独标注。如,“医1/1/1/中医心理师1耗时5060分钟”是指需要 1 名医师、名护士,分别耗时约5060分钟完成服务操作。)

技术难度84

解读:“技术难度”指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技术投入程度及操作者技术要求,包括操作者技术职称、专业操作培训等因素确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技术的相对难易程度。技术难度各章独立形成体系,用数字表示,各体系内技术难度相对分值按 1100 分赋值,分值越大,难度越高。)

险程度57

解读:“风险程度”指根据医疗服务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概率、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相对风险值。风险程度各章独立形成体系,用数字表示,各体系内风险程度相对分值按 1100 分赋值,分值越大,风险越高。)

人力资源消耗相对值46.8

解读:“人力资源消耗相对值”指提供该项目时需要消耗的医务人员数量及难易程度的相对点值,根据项目“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三个要素综合测算得出。人力资源消耗相对值各章独立形成体系,用数字表示,各体系内人力资源消耗相对值按 1100 分赋值,分值越大,消耗人力资源越多。)

计量单位:次

解读:国家医保局2014年下半年印发《精神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精神治疗类价格项目整合为10项,支持精神治疗类医疗服务发展。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立项指南综合患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实施主体、干预手段、治疗目的等因素,在价格立项上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进行区分。明确心理治疗按“小时”为单位计费,保障心理治疗的完整性,避免治疗效果受时间约束;而心理咨询以沟通为主,按“次”收费更有利于规范收费行为。

收费票据分类:治疗费-中医

会计科目分类:治疗收-中医

病案首页费用分类5.中医类:(12)中医治疗费

解读:从以上三项内容来看,中医心理治疗明确归类为中医服务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保护范畴。

二、《规范》的法定效力

(一)发布部门的权威性

《规范》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此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国家卫健委作为主导部门,确保了规范在整体医疗卫生政策框架内的权威性与普适性,统筹协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服务项目。

其次,国家中医药局的深度参与,保障了“中医心理治疗”等特色技术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被充分纳入国家体系,这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最后,国家疾控局的加入是一大亮点,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深刻转变。它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大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强化了公共卫生的预防导向。

三部门联动,构建了“医疗、医药、医保(通过技术标准间接影响)、疾控”协同治理的新格局,为全国医疗服务提供了统一、科学、高效的技术基准。

(二)《规范》的法定效力

规范的法定效力可定性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国家行政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特征如下:

强制性:作为国家卫健委等权威部门联合制定的技术法规,它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具有普遍约束力。医疗机构必须依据其规定的项目内涵提供服务、进行管理和计价,不得擅自变更,否则将面临行政监管的问责。

基础性:它是医疗服务领域最基础的国家级技术法典项目字典。它为医疗服务定价、医保支付、财务监管和医疗质量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法定的技术基准,是后续所有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唯一合法依据。

间接性:其效力虽直接作用于医疗机构的技术行为,但通过成为医保付费、价格审批的底层标准,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杠杆效应。任何服务若不符合此规范,将难以获得医保支付和财政补偿,从而在事实上确保了其强制力的落地。

虽然此规范虽非狭义上的法律,但因其制定主体的权威性和在全行业管理中的基石地位,在实践中具备等同于部门规章的执行效力,是指导与评判医疗服务合法合规性的核心准绳。

202411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精神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该指南将心理治疗分为三类,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精神康复治疗和特殊检查与治疗,并明确上述项目可以纳入医保支付。其中心理治疗分为个人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中医心理治疗属于心理治疗的一个子集。现在不少省级医保部门也在按程序启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精神康复治疗的项目立项的前期调研工作,相信陆续会将包括中医心理治疗在内的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均将“中西医并重”的规定纳入其中,因此中医心理治疗的法律地位是明确的,也是有保障的。《规范》的制定都是依据这两部重要的法律,因此中医心理治疗项目的法律效力是明确的,其地位相当稳固并不可动摇。

三、哪些人可以操作中医心理治疗

《规范》只规定了中医师、护士或中医心理师经专业培训后可以从事中医心理治疗操作。

《规范》特别规定中医师、护士或中医心理师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三个主体专业人员,那是否意味着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就不能从事中医心理治疗了呢?笔者逐一来做解读与分析。

1.中医师

中医师需要从传统的中医技术中解放出来,通过接受中医心理治疗培训,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文化的身心合一观,并做到吸纳现代心理学技术,而实现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师不能落后于时代,一定要把整体化思维的中医学发扬光大,而掌握中医心理治疗知识与技术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护士

护士加入中医心理治疗队伍,是护士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国家对于护士从事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早有明确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37月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并提出了如下要求:

“大力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工作:中医医疗机构应广泛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每个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在中医医院综合治疗区(室)建设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配备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医生开展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运用、规范操作中医诊疗设备,丰富中医护理手段。鼓励探索中西医护理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

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的特色优势作用。……”

护士进入中年后,可能因为年龄或视力等原因转换到护理以外的岗位,而中医心理治疗方向的转岗,则是一种基于护士职业素养的升华,有利于更进一步发挥护理专业作用,促进中医心理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3.中医心理师

中医心理师这个专业名词之前一直未出现在官方文件中,《规范》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医心理治疗可由经过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的中医心理师来操作,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表明中医心理师的本职工作像中医师和护士一样并非做专职的中医心理治疗,而是会像心理咨询师一样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专业人员,从事社区中医心理服务,其地位等同于心理咨询师,当然这需要有相应的主管部门的后续认定。

二是中医心理师是大健康产业服务的主体专业人员之一,他们将按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来从事中医心理保健服务,也会依照这个规范进行管理。

三是按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将心理健康纳入卫生健康行业管理的逻辑,以及当前面临的复杂国际政治形势,中医心理师这个群体是需要将原属于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咨询师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专业更新而成为中医心理师,只有这样才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与心理治疗师同等的法律地位,他们经过中医心理治疗培训进入到中医心理治疗岗位,今后就具备了报考心理治疗师的必要与充分资格条件。而在社区系统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仍然属于社会工作者职业。也就是说,目前庞大的心理咨询师群体将有相当一部分人升级为中医心理师了。

4.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

尽管《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从事中医心理治疗操作,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心理治疗规范》,心理治疗师和经过心理治疗规范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从事心理治疗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中医心理治疗属于一类心理治疗技术,当然也不能将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排除在中医心理治疗之外,从《规范》中的中医心理治疗项目的基本人力消耗“医///中医心理师”,很明显这里就包括了作为技师的心理治疗师了。当然,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从事中医心理治疗,势必要能掌握中医心理治疗的技术才是。

四、中医心理治疗与中医心理师的提出表明了心理学应用的本土化方向

《规范》提出的“中医心理治疗”与“中医心理师”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战略意义。这确实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应用领域一次自觉的本土化转向,其方向可解读如下:

理论与技术的本土化再造:此举并非简单排斥西方心理学,而是致力于将西方心理学技术置于中医的“形、气、神”整体观和“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中进行消化与重构,形成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疗愈范式。

构建文化主体性与安全屏障:通过确立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和职业标准,能够有效抵御伴随西方心理学技术单向度传入而可能存在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在意识形态与心理健康领域的话语权和安全性。

系统性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这超越了将传统文化作为辅助工具的层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心理学思想(如心性修养、情志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梳理与现代化应用,使其从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操作、可推广的临床实践。

总而言之,这一方向旨在建立一套兼具文化适应性、理论独立性与临床实效性的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是文化自信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

八大核心疗法,与名师面对面——中心协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与武汉三家行业管理机构将在武汉市心理医院共同举办中医心理治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