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双节快乐!🏮

这几天,你是正在享受旅途的风景,还是已经回到了温暖的家中,被爸妈的拿手菜喂到撑?

团圆饭桌上,除了美食,往往还伴随着一些“甜蜜的负担”:

“工作怎么样?赚得不少吧?”
“年纪不小了,什么时候结婚/生娃?”
“别太累着,找个稳定的工作比啥都强。”

面对这些关心,你内心是否曾闪过一瞬间的烦躁与无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发现在这温馨又微妙的家庭剧场里,竟浓缩了一个深刻的职业难题:我们学习的西方心理学,有时在咱中国的人情社会里,有点“水土不服”。

场景一:小丽的“自我”与妈妈的“我们”

来访者小丽(化名)有个梦想,想辞去稳定的工作去创业。咨询中,我们正努力帮她建立勇气。然而中秋家宴上,妈妈一句:“女孩子别折腾了,我们这都是为你好!”瞬间让她建立的心理防线土崩瓦解,内心充满愧疚。

西方的理论会说:你要捍卫自己的边界,追求自我实现!
但中国的现实是:“我们”是一个整体,你的决定牵动着整个“家”。单纯的“做自己”,可能会伤了一颗爱你的心。

场景二:阿杰的“情绪”与父亲的“面子”

来访者阿杰(化名)对父亲多年的强势教育心有怨气。咨询时,他学会了要表达愤怒。可当他鼓足勇气想开口,看到父亲鬓角的白发和递过来的月饼,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西方的疗法可能鼓励: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进行一场坦诚的对峙。
但中国的智慧告诉我们:“以和为贵”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家庭秩序。有时候,迂回的表达比正面的冲突更有效,也更需要智慧。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这就像用西餐的刀叉,来吃一顿中式的团圆火锅,难免觉得不顺手。

刀叉(西方心理学) 讲究的是:分而治之。关注个人,界限分明,情感直给。
火锅(中国文化) 讲究的是:融合沸腾。家人围坐,人情往来,滋味都在汤里。

当“价值中立”遇上“为你好”,当“自我决定”碰上“家族荣誉”,碰撞就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是我们需要一套更顺手的“餐具”——比如,一双灵活的中国筷子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不必纠结于深奥的理论。如果你想在“做自己”和“爱家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可以试试:

  1. 把“对抗”变成“翻译”:当家人说“别瞎折腾”,他们可能想说的是“我怕你吃亏”。试着听懂话语背后的担忧,而不是话表面的否定。

  2. 追求“关系中的自我”:真正的成长,不是在真空中成为一个绝对独立的人,而是学会在复杂温暖的关系网络中,既能保有自我,又能维系亲情。

  3. 用好“月饼”沟通法:就像中秋的月饼,寓意是“团圆”,形式可以多样(广式、苏式、冰皮…)。和家人沟通,核心是爱,但方法可以灵活变通。一句“我知道你们爱我”,可能比一万句道理更有用。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最好的心理成长,或许不是生搬硬套某种理论,而是带着从咨询中获得的觉察,回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里,更智慧地去爱,去生活,去成为那个既独特又融于烟火人间的自己。

祝大家双节快乐,心之所向,家之所安!🥮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

阿呆老师,13720180269

阿呆.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