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何我们总是陷入误解的困境?研究显示,高达85%的人际关系问题,其根源并非恶意冲突,而是"共情不足"。

真正的共情,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项可以系统习得、并持续精进的关键技能。掌握它,将成为您化解沟通隔阂、提升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最强助力。

为什么我们需要共情训练?

生活中的误解无处不在:夫妻为家务分配争执不休,父母与孩子因理解不足产生隔阂,朋友因一句话心生芥蒂,同事因沟通不畅协作困难......

这些问题的核心,往往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双方都未能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共情能力不足,导致我们陷入自己的视角无法自拔,看不见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什么是真正的共情?

共情不是同情,不是"可怜"对方;也不是赞同,不是必须同意对方的观点。

真正的共情包含三个层面:

认知共情:理解他人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情绪共情: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共情关怀:产生帮助他人意愿的能力

四步共情训练法,提升你的人际关系

第一步:学会暂停判断

当与他人产生分歧时,先暂停自己的判断和反应。给自己3秒钟时间,深呼吸,然后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步:练习深度倾听

倾听不仅是用耳朵,更是用全身心。注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语气变化和情绪波动。尝试复述对方的话:"你的意思是...吗?"这不仅能确认你的理解,也能让对方感到被重视。

第三步:转换视角训练

每天选择一件小事,尝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它。如果是与家人争执,试着想象自己是对方,写下可能的感觉和想法。这个简单的练习能大大拓宽你的认知边界。

第四步:有效回应练习

共情的最后一步是做出回应。使用"我感到你...因为..."的句式,如:"我感到你很失望,因为我没有重视你的建议。"这样的表达既能传递理解,又能避免防御性反应。

家庭中的共情实践

共情从家庭开始。今晚回家后,尝试:

放下手机,全身心地与家人交谈15分钟

在想要反驳前,先说出:"我理解你的感受是……"

每天至少一次,不加评判地接受家人的情绪表达

这些小小的改变,将大大改善你的家庭氛围。

迈向更广阔的社会关系

当你掌握了家庭中的共情能力,你会发现它在社会关系中同样有效。共情能力强大的人,往往拥有更和谐的朋友圈、更高效的职场关系和更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

最重要的是:共情是一项技能,需要持续练习。 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自然,甚至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从今天开始,选择一个小练习付诸行动。改变85%的误解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

欢迎分享你的经历: 你在生活中是否曾因共情而化解矛盾?有什么好的共情技巧值得分享?请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你的故事与心得。

附: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资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采取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培训将于今年11月8日至10日在武汉举办,协办单位是武汉市社会心理行业协会和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点此查看第一期培训详情)
(点此查看第二期培训详情)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