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华汉字中医心学研习录(01)
编前语:汉字中医心学研习者何小华是一位资深中医专家,也是一位国家二组级心理师和健康管理师,他加入了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的汉字心学疗法的研习,本公众号开辟何小华汉字中医心学研习专栏,分享何先生的研习心得体会。何先生令人感动的是他的致良知精神,同一心得,却写了二个版本,本篇是原版,我们也将润版放入本期的第三篇文章中。
央视纪录片《王阳明》观后感:
“明心见性”思考始于阳明
一、题外话:我学习的始于阳明
昨天我正式开始了跟随马恩祥老师学习《汉字中医心学》系列课程。
首先我对马老师安排的第一课内容有些意料之外,我以为马老师是按照课程表上的序号顺序来上课的,而今天马老师不按套路出牌,安排我先观看王阳明纪录片,为啥?
我心中的独白:管那么多干嘛,老师自有老师的安排,学生听话照着就是。无外乎可能原因有二:
可能1.马老师的课程安排本就是这个顺序,那没啥讲的,照看...可能阳明心学是汉字中医心学的理论根基,我得学好!
可能2.马老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对我的测试特意调整了课程顺序,那我更得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待!”
再者,阳明在中医经络学说来说,我是喜欢的,因其对应的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在临床上经常取其经取其穴治疗患者,屡立战功。今天,马老师安排我学习阳明,这是想为我补足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啊,好好学!
所以我就在工作之余紧赶慢赶把《王阳明》的5集央视纪录片观看完了。
二、观看前:听而生畏的阳明
观看本纪录片之前,我对阳明心学是“听而生畏”的。我很早就听到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耳熟能详的阳明词汇,我也似乎知道阳明心学的江湖地位,但没有入手去真正学习,处在“知而不道”的阶段。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觉得其太高大尚了,原因二是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学习契机。当我写出这两个原因后,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两个所谓的原因不过是借口罢了,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对自己文化底蕴的不自信,怕自己学不会,还有些许怕学了阳明心学会对自己产生太多的约束”,这也许算得上是小小的“明心见性”了,所幸的是今日在马老师的机缘指引下,我开始勇敢的迈出学习“阳明心学”的第一步,踏上对“阳明”知道的心灵之旅。
三、观看后:人人皆可阳明
本纪录片是在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辛柏青扮演,我对辛柏青的内涵、内敛一直抱有好感,是我喜欢的演员类型之一。全片共五集,依次按“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为脉络,古代与现代时空穿插切换,全景式揭开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当然还有阳明心学的启蒙、形成、修真、传承等。
第一集:《溺》的感悟
以“溺”作为王阳明35岁之前个性独特、精神狂放的状态的概况,源于其好友湛甘泉的“五溺”。
说实在的,我对“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这些词,除了骑射熟悉,其余词汇都很陌生。我似乎对“溺”字更有感觉,“溺”左边三点水,右边“弱”似二人弯腰驼背还有污秽之物排出,意示着人身体弱如溺水,结合“五溺”引申为沉迷于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上,人的精神世界如同溺水。
我在思考:当今社会如何定义这个“溺”,由谁来定义这个“溺”?这个“溺”是否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转变为“不溺”?我们大人自己的“溺”是什么?小孩的“溺”又是什么?比如说:马云曾经“溺”于他的黄页世界,成功之后“溺”转为他的“明”,那如果未成功呢,是否还是“溺”?如果没有当时的“溺”,他又何于能“明”?
再比如说:一个孩子对围棋感兴趣,如果其家长懂得因材施教,则会认为孩子是好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和鼓励。那如果家长不懂得这些,只知道要学习成绩分数,其就可能把孩子对围棋感兴趣定性为“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该如何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对“真问题”的追问呢?
第二集《困》的感悟
讲述了王阳明为官后,因得罪宦官刘瑾,遭遇廷杖、入狱、流放,几度死里逃生,从北京到贵州龙场的心路历程。
我如何理解这个“困”字,“木”被口囚,木性生发条达之性被遏制,是啥感觉,就如我本人被困于一个狭小且黑暗窒息的空间,手脚不能伸展的感觉。这还仅仅是身体上的,那如果是精神上的被困住了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当我们如同剧中遭遇人生的“龙场”时,我们是从此囚困于此甚至沉沦躺平,还是淬炼自身脱困重生?这取决于我们内在力量的觉醒是否强大,是否能从向外求索转向为向内探索,能否挖掘出我们潜意识中巨大精神力量(心即理)。那如何能够具备这份力量,如何能掌握好借由困境时激发内在潜能的契机,我还不明白。
第三集《悟》的感悟
讲述了王阳明到龙场后重建生活,通过“龙场悟道”,参悟生死,他的生命与思想都进入新境界,阐述“知行合一”观点,并在庐陵讲学传播。
我对这个“悟”字的理解,左边心,右边吾(自己身体为主)。心在身中,身含心意,心即身,身即心,如何做到心身合一,或者说知行合一,就在这个“悟”,如何做到“吾心(性)自足”。
“悟空”、“悟到”、“悟道”看似瞬间,实则是在“溺”中探索试错、龙场“困”苦的基础上,“吾心(性)自足”长期思考积累后的爆发,也就是我们说的厚积薄发。那我们在当下大环境中,如何去触及到“吾性自足”。我作为医生,看多了生与死,也就看淡了生与死,但这也是一种麻木和无奈,我们如何能真正去参悟生与死,去悟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呢?我还是有些迷茫。
第四集《功》的感悟
讲述了王阳明作为军事家的经历,以平叛宁王作为核心事件,并将其一生的军事经历以回顾形式穿插其间,王阳明在作战同时并未放弃讲学,两条线索交织推进,并发展出“致良知”学说。
“功”,“工”天人地也,加上力,得功绩。但是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努力就一会有收获或功绩吗?非也。究其细节,这份力出,如何出、怎么出、出多少、在哪个时机出、在哪个方向出,是出在“工”天人地的那一块?都有不同的结果,更别说还有适得其反的,比如说“出力不讨好”,呵呵。
所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对错的事”,别人口中的路永远是别人脚下的路,鞋子合脚不合脚得自己去试,故而我们要到去生活或工作中去经历,也就是“在事上磨练”。当然去事上磨也不是乱磨,胡乱磨,要在“悟道”的指导下去实践磨,磨又反过来会丰富了“道”。结合现实生活中,我们本着“道心”、“善心”、“慈悲心”,当这些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屡屡受挫局面,这时我们该如何灵活智慧地落实“功”与“悟”?
第五集《明》的感悟
讲述了王阳明晚年回到绍兴,思想成熟(“致良知”成为宗旨)、讲学育人、生命终章及其思想的深远影响。
“明”,日月明,有阴有阳也。但究其属性,个人认为还是“阴”、“阳”动态属性,日多则属于阳,月多则属于阴,至于到底属阴属阳因人而异,因其心中“致良知”的多少而异,因其在“致良知”指引下“知行合一”的程度而异。
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致良知”有何现实意义?又该如何“致良知”有?又有多少人做到“致良知”?
比如说,一位贪官在台上讲清风、树高风亮节,结果被查后,人设崩塌。我相信其是“致良知”的,至少一开始是“日月明”而“致良知”,那“致良知”是如何丢失了呢,日月明为何不明了呢?是人的因素、是环境的因素、还是其他因素?
观后心得小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多是思考自己,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把握“溺”的尺度、具备借“困”转机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到“悟”道、如何将道在事上磨而“功”,最后如何能够“日月明”保持“致良知”?
四、马师点拨:解惑我对阳明的误解
我写完观后感,在第一时间将其交给马老师审阅,经马老师半小时解惑,使我受益匪浅。
1、思想碰撞式教学——功夫在功夫外
首先,马老师解答了为什么第一课安排我观看《王阳明》,并要求写观后感,果真马老师是因材施教,引领我从阳明心学中去感悟,采用这种思想碰撞式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学习“汉字心学”的心灵空间环境,这是学好汉字中医心学的根基。
马老师讲起一个古老典故:王财主家育有一子,取名王汉,年有十三。李武师武艺出众,在当地声誉颇佳。王财主和李武师从小是发小,现在还是好朋友。王财主欲将其子送至李武师处学习武术。李武师有个要求,嘱咐王财主为其子买了一头小乳猪,王财主自然答应。接下来的日子,李武师每天叫徒弟除了打扫卫生、干些杂事之外,就是要求徒弟每天必须报着小乳猪往返于财主家与武师家之间。春来秋去,寒暑更替,三年了,王财主再也忍不住了,带着儿子抱怨的问李武师“师父,你为何不教我儿武术?如果你不教他,当初就不应该答应下来”。李武师眼带微笑,没有回答,只是用手指了指徒弟胸前的猪,王财主立马回过神来,带着儿子赔罪。原来经过三年的成长,小乳猪已经长大成为大猪,但王汉抱其在胸前,神态自如,这就是马老师说的“功夫都在功夫外”,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凸显出思想碰撞式教学的优势。
2、 解惑了我对心即理的误解
(1)私欲是正常态
马老师谦虚的说自己对“心即理”的理解尚浅,但可以尝试贴着我之前不敢轻易学习阳明心学的担忧“这两个所谓的原因不过是借口罢了,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对自己文化底蕴的不自信,怕自己学不会,还有些许怕学了阳明心学会对自己产生太多的约束”,对约束进行了阐述:阳明心学的去私欲,是去满足正当的私心和欲望,而非去掉私欲,二者的出发点和结果截然不同。当然,去满足自我正当私欲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当自我私欲达成后还可帮助他人。
(2)心即理也是有情感的
马老师说,阳明心学认为,事变不外于人情,致良知就是在人情上磨练良知。王阳明从天理人情合一的角度界定良知的内涵:“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这种天理人情合一的观点完成了两个关键转变:一是将良知等同于天理,完成了把“理”收归于内心的程序;二是把良知的具体内容规定为人情,通过以“情”入“理”完成了将情感作为道德原则之规范性的内容来源的思想建构。
作者简介:何小华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中医院 科教科主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何小华传承工作室副主任中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民主同盟抚州市临川总支 副主委,拜师于江西省名中医付勇博士,江西省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理事,抚州市针灸学会理事,抚州市医学会康复分会常委,抚州市中医针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特色治疗:面瘫、中风偏瘫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偏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疼痛、踝关节疼痛等有显著疗效;且运用中医心理进行情绪减压、调理睡眠、胃肠疾病、情志病、慢性病、亚健康等;已开展中医健康科普讲座、心理健康科普讲座近百场。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