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学】伟大精神谱系助力心理成长之二:井岗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与心学虽分属不同时代与领域,却在精神内核与实践逻辑上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井冈山精神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为核心,是中国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心学以王阳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为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注内心觉醒与实践统一的思想体系。二者的对话,不仅能为理解历史精神提供新视角,更能为当代实践注入深层的哲学支撑。
一、井冈山精神与心学的内在契合
井冈山精神与心学的共鸣,源于对“心” 与 “行” 关系的共同追问。
在信念根基上,井冈山精神中的“坚定信念” 与心学 “心即理” 一脉相承。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天理不在外求而在内心良知之中,坚定的信念本质上是对内心良知的坚守。井冈山时期,革命者在 “敌军围困万千重” 的绝境中始终坚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突破了外界困境对内心的桎梏 —— 这种信念不是对教条的盲从,而是对 “为人民谋幸福” 这一 “心中天理” 的绝对笃定,与心学 “破心中贼”(破除内心的怀疑与怯懦)、“立其大者”(确立内心的核心信念)的修养路径高度契合。
在实践逻辑上,井冈山精神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与心学 “知行合一” 深度呼应。心学反对 “知而不行” 的空谈,主张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为真理只能在实践中生成。井冈山时期,共产党人摒弃 “城市中心论” 的教条,立足山区实际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正是 “知行合一” 的生动实践:通过实地调查(行)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知),再以新认知指导革命策略(再行),形成 “实践 — 认知 — 再实践” 的闭环,恰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时 “用兵如神” 的智慧 —— 不困于兵法书本,而以现场感知与灵活应变决胜。
在价值指向中,井冈山精神的“依靠群众” 与心学 “致良知” 的 “万物一体之仁” 相通。心学认为,良知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自觉,更包含 “推己及人” 的仁爱之心,最终指向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的政策并非单纯的利益分配,而是将革命者的个人良知扩展为对民众疾苦的共情 —— 从 “吾心之良知” 推及 “百姓之渴望”,通过满足群众需求凝聚革命力量,这正是心学 “致良知” 中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实践展开。
二、井冈山精神在心学中的意义
井冈山精神为心学提供了近代革命实践的鲜活注脚,使传统心学在时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一,强化了心学的实践品格。心学虽强调“知行合一”,但在传统社会多聚焦于个人道德修养与朝堂治理。井冈山精神则将这种实践品格推向更广阔的社会革命场域: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知行合一” 不再是文人的修身格言,而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行动纲领。这种从 “修身” 到 “救国” 的跨越,证明了心学并非 “空谈心性” 的玄学,而是能支撑宏大实践的精神力量。
其二,丰富了心学的“良知” 内涵。王阳明的“良知” 更多指向个体道德理性,而井冈山精神将 “良知” 拓展为 “革命信仰” 与 “人民立场”。革命者的 “良知” 不仅是 “不作恶” 的底线,更是 “为劳苦大众谋解放” 的崇高追求;其 “省察克治” 不仅是个人改过迁善,更是对 “脱离群众”“教条主义” 等 “革命之贼” 的坚决批判。这种拓展让心学的 “良知” 在近代中国获得了更强烈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其三,验证了心学“困境中的精神超越” 价值。心学主张“心外无物”,认为困境本质上是 “心之所向” 的投射,唯有坚定内心才能突破外在限制。井冈山时期,红军面临 “敌军围剿、缺衣少食、武器匮乏” 的三重困境,却能以 “红米饭、南瓜汤” 的乐观与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定力存续,恰是心学 “境由心造” 的生动验证 —— 外在困境未变,却因内心信念的强大而转化为精神成长的土壤。这种验证为心学在极端环境下的适用性提供了历史实证。
三、井冈山精神在心学框架下的当代应用
在心学视角下,井冈山精神的当代价值可转化为个人修养与社会实践的具体路径。
在个人成长中,以“知行合一” 践行 “艰苦奋斗”。心学强调 “知易行难”,真正的成长始于对 “艰苦” 的直面而非逃避。当代人面对职场压力、学业挑战时,可借鉴井冈山革命者 “在苦中求进” 的智慧:不将 “奋斗” 停留在口号(知),而以 “省察克治” 每日修正惰性(行)—— 如王阳明 “事上磨练” 般,在具体事务中锤炼耐挫力,让 “艰苦奋斗” 成为内心良知的自然流露,而非外部强加的负担。
在团队治理中,以“致良知” 落实 “依靠群众”。心学 “万物一体之仁” 要求领导者跳出 “自我中心”,以共情理解团队成员需求。企业管理中,若能像井冈山时期 “分田地” 那样,将团队目标与个体利益绑定(如股权激励、成长通道),实则是 “致良知” 的扩展:领导者的 “良知” 不仅是对业绩的追求,更包含对下属的责任;团队成员的 “合力” 则源于对 “共同价值” 的认同,这正是 “依靠群众” 在现代组织中的转化。
在社会进步中,以“实事求是” 推动 “敢闯新路”。心学反对 “执理无权”(固守道理而不顾实际),主张 “因时制宜”。当前社会面临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等新课题时,需继承井冈山精神中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的勇气:如当年放弃城市暴动转向山区割据,今日亦可打破路径依赖 —— 在乡村振兴中不照搬 “城市化模式”,而立足乡土文化实际探索新路径;在科技攻关中不盲从国外经验,而以自主实践突破 “卡脖子” 难题,这正是 “知行合一” 在当代创新中的实践。
从井冈山的星火到心学的“心即理”,两种精神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觉醒与实践的统一。井冈山精神为心学注入了革命时代的实践热血,心学则为井冈山精神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深度阐释—— 这种互释互证,不仅让历史精神获得当代生命力,更让传统智慧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