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证明成为“社会筹码”:评《我为什么不给心理障碍患者开假条和证明》
丁香园社区近日《我为什么不给心理障碍患者开假条和证明》一文,以两位患者的典型案例为引,犀利地揭示了中国当前精神心理医疗领域一个普遍且尴尬的现状: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师正日益被迫扮演“社会规则仲裁者”而非纯粹“治疗者”的角色。作者的观点虽有争议,但其背后的核心诉求——维护医疗诊断的严肃性,将临床治疗与社会功能评估进行必要区分——却值得深究,并引发了关于医患信任、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及心理健康本质的深层思考。
一、 观点核心:捍卫医疗边界,拒绝“唯证明论”
作者的核心论点清晰且坚定:精神心理科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提供诊断与治疗,而非成为患者用以规避社会压力(如学业、工作)的工具。这一立场建立在两个重要基础上:
诊断与功能的分离:作者明确区分了“存在心理障碍”与“是否因此丧失社会功能”这两个问题。文中指出,“一般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是可以读书、工作的”。这一判断基于一个重要的临床理念:适度的社会参与和日常结构本身具有治疗意义。长期脱离学校或工作环境,反而可能让患者沉浸在病态模式中(如沉迷游戏),导致社会功能进一步退化,这与治疗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继发性获益”的警惕:文章中的两个案例(初中女孩、护理人员)都强烈暗示了患者寻求证明的行为背后,存在明显的“继发性获益”——即通过“患病”这一身份来获得现实利益(逃避上学、获取假期)。这不仅可能加剧疾病的“症状固化”,让疾病成为解决现实困境的一种手段,更严重地侵蚀了医患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关系。医生需要判断症状的真伪和主诉的动机,这使其陷入了非医疗的、审问式的尴尬境地。
二、 困境折射:医生之“困”源于社会系统之“失”
作者的“不开证明”原则,看似强硬和不近人情,实则是对一个更大系统性问题无奈且直接的回应。医生的困境实则折射出多重社会系统的功能性缺失:
教育系统的责任转嫁:文中提到,“学校和老师们动不动让学生和家长去精神/心理科开具通校/休息/休学证明”,甚至要求开“正常”证明。这暴露了教育体系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的简单化和免责心态。学校将复杂的教育引导和适应性调整问题,简化为一纸医学证明,将自身的教育责任部分转移给了医疗系统。
职场支持的普遍匮乏:那位护理人员的案例,反映了职场中对于员工心理健康的支持机制严重不足。当员工的心理资源耗尽时,缺乏正规、合理的休假或调岗制度,迫使员工只能通过极端化的“诊断”来获取喘息之机。
家庭支持的错位与焦虑:第一个案例中父亲的投诉行为,展现了部分家庭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急于寻求一个快速解决方案(如休学),而非配合进行耐心、长期的系统治疗。家庭有时成为了将社会压力转化为医疗需求的“中转站”。
因此,医生的拒绝,其实是在拒绝为一个不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盖章”背书。他们被迫成为这道漏洞百出的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闸门。
三、 争议与反思:原则之外的弹性与人文关怀
尽管作者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和现实考量,但文章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和深思的空间:
“一刀切”原则的风险:作者引用戈登·利文斯顿的协议,主张“原则上不开具证明”。这一原则虽能高效过滤掉大部分非治疗需求,但也存在误伤真正需要休息的患者的风险。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是否可以工作/学习”是一个需要个体化评估的医学判断,而非一个可以预先设定的原则。绝对的拒绝可能将一些真正处于崩溃边缘、急需休息调整的患者推回高压环境,造成严重后果。
医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在理想状态下,精神心理科医生不应仅仅是治疗者或“证明开具者”,而应成为一个连接的枢纽。他们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向学校、用人单位出具专业的建议性报告(而非简单的“是/否”证明),说明患者当前可能需要的调整(如减少作业量、暂时调离高压岗位等),促进社会系统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支持。这远比简单开具一纸休学证明更具建设性。
对“人格障碍”标签的审慎:文中医生对第二位女士的判断“并不是真正的抑郁症,……主要还是人格障碍问题”,在临床情境下或许是准确的,但将此直接告知其前夫,并以此作为拒绝开证明的理由之一,值得探讨。“人格障碍”的标签带有强烈的污名化色彩,此类诊断在非治疗性沟通中需极度谨慎,否则可能加剧冲突和患者的被排斥感。
结论
《我为什么不给心理障碍患者开假条和证明》一文,是一位临床工作者在面对系统扭曲时的坦诚宣言。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勇敢地指出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当整个社会都试图用一张医学证明来快速解决复杂的心理社会问题时,真正的治疗恰恰可能被牺牲。
医生的坚持与拒绝,是对医疗专业性的捍卫,也是一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解决青少年厌学、成年人职业耗竭等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构建一个更包容、支持性的教育环境、职场文化和家庭氛围,而非将全部压力置于精神心理科诊室那一道小小的门内。最终,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协同努力,让医生能回归其治愈者的本位,而不是充当社会的“守门人”和“仲裁者”。
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规范化训练班正在招生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