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与迎:汉字里的生命姿态
今天下午,去参加了雷锋志愿行动心空间团队组织的小型中医心学读书会,听大家的交流中,突然联想到“抑”与“迎”两字的不同心理体验。晚上回来,分享给各位网友。
晨光里翻开字典,"抑"与"迎"静静对望。它们共用一个"卬",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沉郁如石,一个飞扬若风。汉字心学告诉我们:生命的奥秘,往往藏在这看似寻常的偏旁转换里。
"抑"是一双按住朝阳的手。
那"卬"本是昂首的人形,甲骨文里像破土的幼苗,带着天生的向上之力。可当"提手旁"重重压下,便成了"抑"——手掌覆住天灵,硬生生将抬起的头颅按回阴影里。这是愤怒的雏形,是《黄帝内经》里"怒则气上"却被堵住出口的郁结。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的时刻:想飞的风筝被拽回地面,欲绽的花蕾遭了倒春寒。那些未尽的话语、未展的抱负,在胸腔里积压成块垒,古人称之为"抑郁"。
"迎"是向着晨光抬起的脚。
同样的"卬",遇上"走之底"便忽然有了翅膀。"辶"在甲骨文里是十字路口的步履,当它托起昂首的姿态,"迎"就活了——变成《诗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奔赴,化作陶渊明"稚子候门"时张开的双臂。这是未被折断的上升之力,是气脉畅通的欢喜。《周易》说"近者悦,远者来",恰似这字中气象:敞开怀抱,天地自来。
翻阅典籍,发现先贤早参透此中玄机。孔子教学讲究"不愤不启",正是要先经历"抑"的蓄势,才有"迎"的顿悟;庄子笔下大鹏"怒而飞",那个"怒"字里何尝没有"抑"的反弹之力?中医针灸更有"迎而夺之"的手法——银针迎着经气刺入,郁结便化作暖流。
现代人常在"抑"与"迎"间摇摆。地铁里低头刷手机的身影,是电子时代的"抑";而公园晨跑者扬起的面庞,何尝不是古老的"迎"?某日见孩童跌倒大哭,母亲没有立即去扶,只张开手臂:"妈妈在这里!"孩子挂着泪珠跌撞奔来——这场景忽然让我懂得:真正的教养,是把"抑"转化为"迎"的艺术。
暮色中合上字典,两个字的影子在心上交错。原来所有低谷都藏着上升的势能,就像"抑"字里那个被按住的"卬",永远保持着昂首的基因。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只是给困住的情绪一条出路——让按住头顶的手,变成迈向远方的脚。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