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的《推动中医药服务人民造福全球》一文对推动中医心理师群体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心理师作为重要的卫生人力专业首次出现在2023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的中医音乐治疗、中医心理治疗的项目说明中,迄今为止尚未有对中医心理师的进一步政策说明。近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学习时报》发表了《推动中医药服务人民造福全球》一文,虽然未具体说明推动中医药服务的专业群体,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擘画蓝图,诸多要点对中医心理师群体发展意义仍然非凡。
以下是作者分享学习此文的心得体会。
重视中医心理学独特价值,提升职业地位与认知
雷海潮主任文中着重强调,“中医药以其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融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形成情志疗法、认知疗法等特色治疗手段,在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防治上效果显著。例如,依据中医情志相胜理论,“怒伤肝,悲胜怒”,在临床中可通过引导患者产生悲伤情绪来调节因愤怒导致的肝气上逆等问题。雷海潮主任对中医药优势的肯定,有助于提升社会对中医心理学的认知度,让大众了解到中医心理治疗的特色与效果。这将直接推动中医心理师职业地位的提升,吸引更多人关注、认可中医心理师的工作,为中医心理师开展诊疗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该领域。
完善服务体系,拓宽中医心理师执业平台
文中提到,“截至 2024 年,92% 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有中医临床科室,超过 4 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绝大多数村卫生室也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我国大力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这为中医心理师带来广阔的执业空间。随着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心理师有望进入这些机构开设中医心理门诊。一方面,公立医疗机构平台可提高中医心理师的公信力和患者信任度;另一方面,能让更多有心理需求的患者便捷地获取中医心理服务。同时,“深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引导支持一批公立医院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开展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协同攻关”,中医心理师可参与其中,与西医心理专家、其他科室医生合作,发挥中医心理治疗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拓展业务范围。比如在治疗心身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伴焦虑抑郁时,中医心理师与消化科医生协作,中医心理师调节患者情志,消化科医生治疗胃肠疾病,实现身心同治。
强调科研创新,助力中医心理师提升专业技能
雷海潮主任指出,“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以重大疑难疾病、传染性疾病以及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作为突破口,建立多学科、跨部门、跨境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和合作平台,着力加强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发展”。这对中医心理师专业技能提升意义非凡。中医心理学需借助现代科学解读原理,与多学科融合创新。例如,中医心理师可参与中医心理基础理论研究,运用脑科学、神经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探究中医情志疗法对大脑神经递质、神经环路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在临床诊疗技术创新方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中医心理评估系统,精准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疾病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中医心理师能接触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患者。
弘扬中医药文化,拓展中医心理师科普与推广职责
“大力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是文章重点内容之一。中医心理学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 等理念。中医心理师不仅是诊疗服务提供者,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者。在日常工作中,中医心理师可向患者普及中医心理学知识,如讲解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中医养生心理调节方法等,提升患者健康素养。此外,还可借助各类媒体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开展中医心理学科普讲座、义诊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的作用。这既能扩大中医心理学影响力,又能满足群众对中医心理知识的需求,为中医心理师带来新的职业发展机遇,如成为科普专家、参与健康文化产业等。例如,中医心理师可以社区为依托,开展 “中医心理与四季养生” 科普活动,讲解不同季节对应的情志变化及调节方法,让居民将中医心理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延伸服务场景,凸显中医心理师在多元机构中的价值与作用
雷海潮主任在文中提到要 “推动中医药服务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这为中医心理师在医疗机构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医养生机构中,中医心理师可将心理调节与养生实践相结合,针对亚健康人群常见的焦虑、失眠等问题,运用 “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等中医心理理念,配合针灸、推拿等养生手段,提供个性化的身心调理方案,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改善亚健康状态。在心理机构里,中医心理师能以独特的理论体系补充现有服务,比如对于长期受情绪困扰的来访者,引入中医 “五行相生相克” 理论,分析其情绪与脏腑功能的关联,通过情志疏导、认知重塑等方式,从根源上缓解心理问题,与西医心理治疗形成互补,为来访者提供更全面的帮助。而在社区社会工作机构中,中医心理师可积极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针对社区内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开展中医心理辅导活动。像为独居老人提供 “移情易性” 疗法,通过引导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转移孤独情绪;为青少年设计 “情志调节” 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压力,促进社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让中医药服务更贴近群众生活。
雷海潮主任的文章从多维度为中医心理师群体发展提供指导。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心理师应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为促进民众心理健康、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